1952至1961年 |
作 者 |
文章题目 |
期刊或出版物名称 |
期刊号或发表时间 |
王志彬 |
鞭上的红条 |
内蒙古文艺 |
1956年 |
王志彬 |
评独幕剧《角落》 |
内蒙古文艺 |
1956年 |
可永雪 |
《封神演义》的精华和糟粕何在? |
光明日报 |
1956年7月1日 |
金紫千 |
两眼笑眯眯(诗歌) |
内蒙古日报 |
1957年1月1日 |
梁仲仁 |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
内蒙古教育 |
1958年第4期 |
王志彬 |
读《茫茫的草原》 |
内蒙古日报 |
1958年 |
景士俊 |
学习毛主席对语言的运用 |
语言文学 |
1959年第5期 |
可永雪 |
《廉颇蔺相如列传》札记 |
语言文学 |
1959年第2期 |
王志彬 |
鄂尔多斯春光 |
内蒙古日报 |
1959年 |
王志彬 |
评电影文学剧本《嘎达梅林》 |
语言文学 |
1959年 |
可永雪 |
一段被激赏的奇文——谈《鸿门宴》 |
语言文学 |
1960年 |
可永雪 |
为了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学遗产必须用毛泽东文艺思想武装起来 |
语言文学 |
1960年第2期 |
王志彬 |
两个拖拉机手 |
包头文艺 |
1960年 |
景士俊 |
关于划分词类的标准 |
函授辅导书 |
1961年第3期 |
景士俊 |
琐谈名词、动词、形容词中几个问题 |
函授辅导书 |
1961年第3期 |
景士俊 |
数词、量词、代词 |
函授辅导书 |
1961年第5期 |
王志彬 |
山村来信 |
内蒙古日报 |
1961年 |
可永雪 |
在艺术形象上还王昭君本来面目 |
光明日报 |
1961年4月19-20日 |
可永雪 |
对王昭君的本来面目问题说几句话 |
内蒙古日报 |
1961年8月19日 |
金紫千 |
《伐子都》及其他(剧评) |
内蒙古日报 |
1961年9月2日 |
可永雪 |
昭君坟漫话 |
光明日报 |
1961年10月14日 |
1962至1971年 |
作者 |
文章题目 |
期刊名称或论文集及出版单位 |
期刊号或发表时间 |
景士俊 |
杂谈结构助词“的” |
函授辅导书 |
1962年第12期 |
景士俊 |
词义辨释一则 |
函授辅导书 |
1962年第12期 |
景士俊 |
什么是格言 |
函授辅导书 |
1962年第15期 |
景士俊 |
违反词法的例句剖析 |
函授辅导书 |
1962年第15期 |
景士俊 |
有关句法中的两个问题 |
函授辅导书 |
1962年第15期 |
景士俊 |
副词、介词、连词 |
函授辅导书 |
1962年第9、10期 |
可永雪 |
贾谊和他的《过秦论》 |
函授辅导 |
1962年第16期 |
可永雪 |
王昭君——民族友好的使者(合写)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62年第1期 |
王志彬 |
乌梁素海风光 |
草原 |
1962年 |
可永雪 |
历史上一位献身民族友好的女性——王昭君(合写) |
民族画报 |
1962年9月号 |
景士俊 |
逻辑和语法 |
函授辅导书 |
1963年第17期 |
景士俊 |
谈宾语 |
函授辅导书 |
1963年第19期 |
可永雪 |
《陈涉起义》解析 |
函授辅导 |
1963 年第20期 |
可永雪 |
《苏武》解析 |
函授辅导 |
1963年第19期 |
王志彬 |
小黑河畔 |
内蒙古日报 |
1963年 |
景士俊 |
谈几个比喻词 |
函授教学 |
1964年第5期 |
王志彬 |
小黑河之春 |
内蒙古日报 |
1964年 |
王志彬 |
包尔盖风采 |
大公报 |
1964年 |
王志彬 |
牧区人家 |
人民日报 |
1964年 |
王志彬 |
岳金生的故事 |
内蒙古日报 |
1965年 |
1972至1981年 |
作者 |
文章题目 |
期刊名称或论文集及出版单位 |
期刊号或发表时间 |
王志彬 |
蛮汉山风采 |
内蒙古文艺 |
1972年 |
梁一孺 |
从“聊天”到变天 |
草原 |
1973年第9期 |
梁一孺 |
曹操诗歌的法家思想 |
草原 |
1975年第3期 |
姜泽阳 |
十月的草原(散文) |
内蒙古文艺 |
1976年第6期 |
王志彬 |
熔炉篇(散文集)·葵花赋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76年 |
景士俊 |
站在最前线 |
草原 |
1977年 |
景士俊 |
骏马之歌 |
内蒙古日报 |
1977年 |
景士俊 |
浅谈单句结构 |
语文函授 |
1977年第2期 |
梁一孺 |
银珊瑚 |
山丹 |
1977年 |
梁一孺 |
哈斯宝和他的《新译红楼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77年第1期 |
梁仲仁 |
学习《三月租界》 |
语文函授 |
1977年第1期 |
王志彬 |
高高的大青山 |
草原 |
1977年 |
梁一孺 |
蓬勃发展的蒙古族文学 |
光明日报 |
1977年8月6日 |
梁一孺 |
哈斯宝和他的《新译红楼梦》 |
光明日报 |
1977年11月26日 |
哈 森 |
汉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1期 |
哈 森 |
中学语文词语例释(一)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6期 |
姜泽阳 |
谈诗歌的音乐美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78年第2期 |
姜泽阳 |
山乡人家(散文) |
内蒙古文艺 |
1978年第2期 |
姜泽阳 |
草原春光入卷来——读诗集《星群》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3期 |
姜泽阳 |
华章惊天地 幽曲慰忠魂—学习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6期 |
景士俊 |
《愚公移山》分析 |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 |
1978年 |
景士俊 |
形容和限制 |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 |
1978年 |
景士俊 |
词的归类 |
语文函授 |
1978年第1、2期 |
景士俊 |
关于“所”、“之” |
语文函授 |
1978年第5期 |
景士俊 |
关于“以” |
语文函授 |
1978年第6期 |
可永雪 |
《鸿门宴》艺术探胜 |
语文函授 |
1978年第6期 |
梁一孺 |
衣帽架上的“完人”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1期 |
梁一孺 |
一颗出土的珍珠——重读《遥远的戈壁》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2期 |
梁一孺 |
突破禁区,勇敢实践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6期 |
梁一孺 |
独具色香的艺术花朵 |
草原 |
1978年第8期 |
刘文斌 |
“走资派赵太爷”析 |
实践 |
1978年第一期 |
申建中 |
李贺的诗值得一读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1期 |
王志民 |
豪气贯日月 英风动大地——读毛主席为陈毅同志修改的《西行》 |
语文函授 |
1978年第1期 |
王志民 |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
语文函授 |
1978年第2—5期 |
王志民 |
屈原与民间文学 |
语文函授 |
1978年第6期 |
余家骥 |
学习《贵在鼓劲》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1期 |
余家骥 |
谈文言言语诉翻译 |
内蒙古教育 |
1978年第5期 |
余家骥 |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结构 |
语言文学 |
1978年第6期 |
于瑛祺 |
简析《狼》的情节 |
语言文学 |
1978年4月 |
金紫千 |
勤奋出硕果(随笔) |
内蒙古日报 |
1978年6月23日 |
哈 森 |
中学语文词语例释(三) |
语言文学 |
1979年第2期 |
哈 森 |
几种容易误认为复句的单句 |
语言文学 |
1979年第6期 |
哈 森 |
中学语文词语例释(二) |
语言文学 |
1979年第1期 |
姜泽阳 |
萨仁淖尔的孩子们(小说) |
儿童时代 |
1979年第12期 |
姜泽阳 |
瀚海神话(散文) |
山丹 |
1979年第5期 |
姜泽阳 |
阿尔斯楞的眼睛(歌词) |
乌兰牧骑演唱 |
1979年第6期 |
景士俊 |
复杂的单句 |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 |
1979年 |
景士俊 |
《活板》分析 |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 |
1979年 |
景士俊 |
关于古汉语名词谓语的问题 |
语言文学 |
1979年第2期 |
景士俊 |
古语“而”的用法 |
语文函授 |
1979年第3期 |
景士俊 |
几个标点的用法、病句分析 |
语文函授 |
1979年特刊 |
可永雪 |
《赤壁之战》漫论 |
语文函授 |
1979年第第五期 |
梁一孺 |
继承遗产,发扬传统 |
草原 |
1979年第10期 |
梁一孺 |
蒙古文本《新译红楼梦》评介 |
红楼梦学刊 |
1979年第2期 |
梁一孺 |
文艺民族风格刍议 |
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 |
1979年第2期 |
梁仲仁 |
看日出 |
语文函授 |
1979年第1期 |
刘文斌 |
坚持文艺的真实性 |
花地 |
1979年第四期 |
王志彬 |
评长篇小说《阿力玛斯之歌》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79年 |
王志民 |
王粲及其诗赋 |
语文函授 |
1979年第3期 |
王志民 |
李白“梦游”中的惊险景象及其他 |
语言文学 |
1979年第1期 |
王志民 |
《三峡》困学散记 |
内蒙古教育 |
1979年第3期 |
王志民 |
中国第一首禽言诗 |
语言文学 |
1979年第4期 |
余家骥 |
是黄河,还是漳河?——《西门豹治邺》里的“河” |
语文函授 |
1979年第1期 |
余家骥 |
是否顾此失彼——评1978年高考作文题 |
语言文学 |
1979年第1期 |
余家骥 |
关于“打油诗” |
语言文学 |
1979年第3期 |
刘文斌 |
喜看草原展新容——读《草原,你的今天》 |
内蒙古日报 |
1979年2月25日 |
刘文斌 |
毛泽东同志诗词讲解中的几个问题 |
语言文学 |
1979年6月 |
刘文斌 |
儿童文学园地的一朵新花——读《马背上的孩子》 |
巴彦淖尔报 |
1979年6月 |
梁一孺 |
新颖的蒙古族祝贺词 |
内蒙古日报 |
1979年12月7日 |
可永雪 |
历史性的功绩——谈曹禺同志新作《王昭君》 |
光明日报 |
1979年12月14日 |
刘文斌 |
指南针与教条主义 |
内蒙古日报 |
1980年2月 |
材音博彦 |
《蒙古风俗鉴》及作者 |
新华月报(文摘版) |
1980年第3期 |
哈 森 |
关联词语在复句中的使用 |
语言文学 |
1980年第4期 |
哈 森 |
初中语文《学习》一文讲析 |
语言文学 |
1980年增刊 |
哈 森 |
高中语文《诗词三首》讲析 |
语言文学 |
1980年增刊 |
哈 森 |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讲析 |
语言文学 |
1980年增刊 |
姜泽阳 |
贝壳(散文) |
花地 |
1980年第4期 |
姜泽阳 |
“榛楛勿翦”释 |
文学评论 |
1980年第5期 |
景士俊 |
试论格言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0年第4期 |
可永雪 |
一曲民族友好的赞歌——曹禺同志新作王昭君漫谈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0年第2期 |
可永雪 |
《魏其武安侯列传》三题 |
语言文学 |
1980年第3期 |
可永雪 |
《史记》《战国策》对照举例 |
语文学习 |
1980年第4期 |
李广博 |
对资产阶级道德和伦理观的有力批判——评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
《世界文学名著选评》第二辑,江西人民出版社 |
1980年 |
梁一孺 |
绚丽多彩的蒙古族祝词和赞词 |
民间文学 |
1980年第10期 |
梁一孺 |
学剧断想 |
北国影剧 |
1980年第11期 |
梁一孺 |
蒙古族英雄史诗简论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0年第1期 |
梁一孺 |
文艺的民族特点 |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
1980年第1期 |
梁一孺 |
抚今追昔话中年 |
语言文学 |
1980年第4期 |
王志彬 |
白天鹅的故乡 |
山丹 |
1980年 |
余家骥 |
试读改写 |
语言文学 |
1980年第1期 |
余家骥 |
语文教材分析(6篇) |
语言文学 |
1980年增刊 |
韩登庸 |
衬字与增损 |
语言文学 |
1981年第3期 |
韩登庸 |
《祖冲之》分析 |
语言文学 |
1981年增刊 |
金紫千 |
元散曲的艺术特色 |
语言文学 |
1981年第1期 |
金紫千 |
爱和恨(影评) |
大众电影 |
1981年第4期 |
景士俊 |
汉语的四种句式 |
语言文学 |
1981年第6期 |
可永雪 |
关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
语文学刊 |
1981年第1期 |
可永雪 |
随物赋形 著手成春——司马迁的创作力散论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1年第1期 |
可永雪 |
昭君故里行 |
香溪河 |
1981年第1期 |
可永雪 |
主观动荡不安作用的奇迹——读《田单列传》 |
语文学刊 |
1981年第2期 |
李广博 |
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 |
《世界文学名著选评》第三辑,江西人民出版社 |
1981年 |
梁一孺 |
“民族的眼睛”注视着现实 |
草原 |
1981年第12期 |
梁一孺 |
蒙古族神话传说初探 |
草原 |
1981年第1期 |
梁一孺 |
铁马金戈的历史画卷 |
奔马 |
1981年第2期 |
梁一孺 |
叩打魔鬼宫殿的“狂人” |
鸿雁 |
1981年第3期 |
梁一孺 |
金宫桦皮书 |
鸿雁 |
1981年第3期 |
梁一孺 |
雄奇瑰丽 独秀一枝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1年第4期 |
梁一孺 |
寓动于静,化静为动 |
语文学刊 |
1981年第5期 |
梁仲仁 |
柔石小说浅谈 |
《现代作家作品论》,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1981年 |
刘文斌 |
文艺应以独创为贵 |
花地 |
1981年第1期 |
刘文斌 |
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学习毛主席诗词笔记 |
乌海潮 |
1981年七一增刊 |
申建中 |
我国最早的文学家评传 |
语言文学 |
1981年第5期 |
申建中 |
让思想闪耀光芒——本届高考作文评卷断想 |
内蒙古青年 |
1981年第9期 |
孙兰廷 |
论苏轼诗的人民性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1年第2期 |
索俊才 |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
春蕾 |
1981年第2期 |
索俊才 |
试谈元杂剧的起源——宋杂剧考略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1年第3期 |
索俊才 |
谈关汉卿对窦娥封建贞孝的描写 |
语言文学 |
1981年第6期 |
王志彬 |
浑河秋 |
内蒙古日报 |
1981年 |
王志彬 |
阿尔山的怀念 |
山丹 |
1981年 |
王志民 |
李贺《雁门太守行》二题 |
语言文学 |
1981年第1期 |
王志民 |
俊逸鲍参军——谈鲍照及其乐府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1年第2期 |
王志民 |
谈杜甫晚期的两首登高诗 |
语文学刊 |
1981年第3期 |
王志民 |
鲁迅与唐代文学 |
语文学刊 |
1981年第4期 |
于瑛祺 |
《黔之驴》试析 |
语文教学 |
1981年第1辑 |
于瑛祺 |
关于李准 |
语文学刊 |
1981年第2期 |
余家骥 |
多义词·同形词·同音词 |
语言文学 |
1981年第2期 |
王志彬 |
《艺概》写作理论辑要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1年2月 |
于瑛祺 |
谈《苏州园林》 |
语言文学 |
1981年6月 |
于瑛祺 |
《珍珠赋》浅析 |
语文学刊 |
1981年6月 |
景士俊 |
常见的语法错误与检查纠正方法 |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语文广播讲座》 |
1981年7月3日 |
景士俊 |
谈语言的锤炼 |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语文广播讲座》 |
1981年7月10日 |
景士俊 |
谈比喻、夸张和拟人 |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语文广播讲座》 |
1981年7月13日 |
王志彬 |
“形散神不散”质疑 |
语文战线 |
1981年8月 |
1982至1991年 |
作者 |
文章题目 |
期刊名称或论文集及出版单位 |
期刊号或发表时间 |
材音博彦 |
民族心灵的倾诉史——科尔沁民歌探微 |
《语言文学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1982年 |
材音博彦 |
喜看文学新人结队来 |
草原 |
1982年第7期 |
韩登庸 |
谈窦娥形象的塑造 |
语文学刊 |
1982年第1期 |
韩登庸 |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读王实甫的《西厢记》 |
内蒙古青年 |
1982年第2期 |
韩登庸 |
汉语中的元代蒙语语词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2年第3期 |
姜泽阳 |
柯尔卓夫诗二首(译) |
俄苏文学 |
1982年第3期 |
姜泽阳 |
高尚的凡种狗(小说,译) |
苏联文学 |
1982年第3期 |
景士俊 |
格言的性质 |
语文教学研究 |
1982年第2辑 |
景士俊 |
结构助词“的、地、得” |
文科教学 |
1982年第3期 |
可永雪 |
霸王的悲剧——项羽论 |
语文学刊 |
1982年第3、4、6期连载 |
可永雪 |
关于传记文学的我见 |
人物 |
1982年第5期 |
李广博 |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2年第2期 |
李广博 |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 |
语言文学 |
1982年第6期 |
梁一孺 |
文艺批评的锐利武器——纪念《讲话》四十周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2年第2期 |
梁一孺 |
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
语言文学 |
1982年第3期 |
梁一孺 |
论蒙古族史诗 |
民间文学论坛 |
1982年第3期 |
梁一孺 |
百鸟啁啾唱新歌 |
百鸟 |
1982年第3期 |
梁一孺 |
大力开展蒙古族文学的研究工作 |
民族文艺论丛 |
1982年第3期 |
梁一孺 |
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洪流”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2年第4期 |
刘文斌 |
不辞羸病卧残阳——读宋人李纲诗《病牛》 |
实践 |
1982年第3期 |
刘文斌 |
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读小说《黑狗大夫》 |
科尔沁文学 |
1982年第6期 |
申建中 |
略论韩愈的文学思想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2年第3期 |
申建中 |
闪光的思想和思想的闪光——高考作文评卷续想 |
语言文学 |
1982年第5期 |
孙兰廷 |
论苏轼词的思想性 |
文科教学 |
1982年第1期 |
孙兰廷 |
论苏轼家庭生活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
黄冈师专学报 |
1982年第3期 |
索俊才 |
关于关汉卿几个问题的考辩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2年第1期 |
索俊才 |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
春蕾 |
1982年第1期 |
索俊才 |
论二人台《闹元宵》 |
艺术研究 |
1982年第1期 |
索俊才 |
继承,吸收,创新——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 |
内蒙师院学报 |
1982年第2期 |
陶长坤 |
试论老舍长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
辽宁大学学报 |
1982年第6期 |
王志彬 |
通感的妙用 |
语言文学 |
1982年 |
王志民 |
初唐诗人对发展七言歌行的贡献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82 年第4期 |
王志民 |
感人的形象 对比的艺术——谈王维的《老将行》 |
语言文学 |
1982年第5期 |
于瑛祺 |
浅谈《小桔灯》的艺术特色 |
文科教学 |
1982年1期 |
于瑛祺 |
饱蘸血与泪的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读后 |
语文教学研究 |
1982年第2辑 |
于瑛祺 |
读《风景谈》 |
语言文学 |
1982年第4期 |
于瑛祺 |
猜谜琐谈 |
内蒙古工人 |
1982年第4期 |
于瑛祺 |
《荔枝蜜》的艺术特色 |
语文学刊 |
1982年第4期 |
于瑛祺 |
蚕和蚂蚁 |
内蒙古电台语文广播讲座 |
1982年1月8日播 |
于瑛祺 |
分析《清贫》 |
内蒙古电台语文广播讲座 |
1982年1月20日播 |
于瑛祺 |
美与丑 |
内蒙师院 |
1982年3月31日第47期 |
于瑛祺 |
公而忘私 |
内蒙师院 |
1982年4月13日第48期 |
于瑛祺 |
航海,要有方向,青年,要有理想 |
内蒙师院 |
1982年5月31日第52期 |
于瑛祺 |
高尔基笔名的来历 |
内蒙师院 |
1982年6月23日第54期 |
韩登庸 |
河套之沿革 |
内蒙古日报 |
1982年7月30日 |
于瑛祺 |
世界上著名的姐妹作家 |
内蒙师院 |
1982年9月11日第59期 |
丁 夫 |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及其研究管窥 |
内蒙古大学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集 |
1982年10月 |
金紫千 |
泰山行(散文) |
内蒙古日报 |
1982年11月14日 |
于瑛祺 |
中国人的信由何而来 |
内蒙师院 |
1982年12月31日64期 |
材音博彦 |
论毕力格太的小说创作特色 |
民族文艺论丛 |
1983年第3期 |
哈 森 |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带有前缀“圪”的合成词初探 |
语言文学 |
1983年第2期 |
韩登庸 |
元杂剧中的少数民族语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3年第1期 |
韩登庸 |
《史记》的艺术成就 |
语文学刊 |
1983年第2期 |
韩登庸 |
柳永长调《雨霖铃》赏析 |
语文学刊 |
1983年第4期 |
景士俊 |
有关语音的几个问题 |
语文学刊 |
1983年第2期 |
景士俊 |
再论“也”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3年第4期 |
可永雪 |
响铮铮的顶梁柱——樊哙论 |
语文学刊 |
1983年第1期 |
可永雪 |
一个可悲的和事佬——项伯论 |
语文学刊 |
1983年第5期 |
李广博 |
善必然战胜恶——再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
雨果创作评论集, 漓江出版社 |
1983年 |
林 晨 |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史线索 |
语言文学 |
1983年第2-4期连载 |
刘文斌 |
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 |
实践 |
1983年第22期 |
刘文斌 |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艺术 |
语文学刊 |
1983年第6期 |
申建中 |
东坡词的艺术成就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3年第4期 |
申建中 |
浅说唐诗中的诗论 |
唐代文学论丛第4辑 |
1983年 |
索俊才 |
谈人物塑造 |
语文学刊 |
1983年第3期 |
王志民 |
发愀怆之词 伤离乱之情——谈王粲的诗赋 |
语言文学 |
1983年第1期 |
王志民 |
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诗 |
语言文学 |
1983年第2期 |
王志民 |
古代论文形象举隅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3年第2期 |
王志民 |
艺术的再创造——谈李颀两首描写音乐的诗歌 |
语言文学 |
1983年第3期 |
王志民 |
凄凉景中幽怨多——谈李颀的《古从军行》和《古意》 |
语言文学 |
1983年第4期 |
于瑛祺 |
《辞海》与《辞源》有什么区别 |
语文学刊 |
1983年第1期 |
于瑛祺 |
杨朔 |
语言文学 |
1983年第3期 |
于瑛祺 |
兴安岭上艳丽的花——简介我区几位少数民族女作者的短篇小说 |
草原 |
1983年第6期 |
于瑛祺 |
《香山红叶》尝析 |
内蒙古工人 |
1983年第7期 |
郑福田 |
《玉楼春》艺术特色刍议 |
语言文学 |
1983年第5期 |
韩登庸 |
“河东”与“河西” |
内蒙古日报 |
1983年2月1日 |
于瑛祺 |
教师一词的由来 |
内蒙师大 |
1983年3月12日第67期 |
于瑛祺 |
严师高徒 |
内蒙师大 |
1983年4月30日第70期 |
赵昊龙 |
猫,老了 |
山丹 |
1983年8月 |
丁 夫 |
有关蔡文姬生平的几个问题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84年第4期 |
哈 森 |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带有前缀“圪”“日”词例释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1期 |
韩登庸 |
《窦娥冤》的现实主义成就 |
语文学刊 |
1984年第1期 |
韩登庸 |
《西厢记》的艺术美 |
语文学刊 |
1984年第2期 |
韩登庸 |
方言俗语成为元杂剧戏剧语言之原因初探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4年第3期 |
韩登庸 |
元杂剧方言俗语之特色初探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4年第3期 |
韩登庸 |
珍珠,在诗的王冠上闪耀——楚辞赏析 |
内蒙古青年 |
1984年第3期 |
韩登庸 |
东晋荒漠诗坛的一丛兰花——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
内蒙古青年 |
1984年第4期 |
金紫千 |
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
文史哲 |
1984年第2期 |
金紫千 |
蒙古族最早的剧作家杨景贤 |
民族文艺论丛 |
1984年第2期 |
景士俊 |
《荷塘月色》三问 |
语文教学研究 |
1984年第2期 |
可永雪 |
革命暴风雨中的企鹅——陈婴论 |
语文学刊 |
1984年第3期 |
梁一孺 |
向着纵深的方向开拓前进 |
民族文艺报 |
1984年第1期 |
梁一孺 |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学的思想 |
民族文学研究 |
1984年第2期 |
梁一孺 |
对比的力量 |
草原银幕 |
1984年第2期 |
梁一孺 |
民族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4年第3期 |
梁一孺 |
鲁迅民族风格二题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4年第4期 |
梁一孺 |
鲜明独特的地方色彩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5期 |
梁一孺 |
构思精巧 寓意深远 |
草原银幕 |
1984年第8期 |
梁仲仁 |
试论《茶馆》的艺术特色 |
现代作家作品论续集 |
1984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梁仲仁 |
谈谈闻一多新诗创作 |
现代作家作品论续集 |
1984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刘文斌 |
文艺与生活 |
百柳 |
1984年第6期 |
孙兰廷 |
《东坡志林》初探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4年第2期 |
索俊才 |
为有悲歌情中来——谈二人台《走西口》 |
北国影剧 |
1984年第1期 |
索俊才 |
《扬州慢》戍角清角考释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3期 |
陶长坤 |
胡玉音,她是一个弱女子——《芙蓉镇》人物谈之一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1期 |
陶长坤 |
幽默小议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3期 |
陶长坤 |
王秋赦,他是一个畸形儿——《芙蓉镇》人物谈之二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4期 |
陶长坤 |
秦书田,他是一个假癫子——《芙蓉镇》人物淡之三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6期 |
王志彬 |
通感——散文技法之一 |
散文世界 |
1984年 |
王志民 |
内蒙古之春二首 |
诗词集刊 |
1984年第2期 |
王志民 |
“皆须两本对看”——谈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比较法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3期 |
王志民 |
《孟子》中的譬喻概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4年第4期 |
徐新民 |
谈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
语文学刊 |
1984年第5期 |
王志彬 |
评杨啸的中篇小说 |
语言文学 |
1984—1985年连载 |
余家骥 |
一部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好书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5期 |
郑福田 |
语言的禁忌、避讳与迷信琐谈 |
语言文学 |
1984年第2期 |
余家骥 |
高考语文试题漫议 |
内蒙古日报 |
1984年8月14日 |
徐新民 |
照亮别人,自己也得到光明(通讯) |
内蒙古电台综合节目,获建国35周年征文奖 |
1984年9月11日 |
韩登庸 |
费扬古将军事略 |
《呼和浩特史料》第五集 |
1984年10月 |
赵昊龙 |
亚男,这老姑娘 |
草原 |
1984年12月 |
白居易 |
诗歌的人民性 |
语文学刊 |
1985年第3期 |
丁 夫 |
耐人寻味的“大同小异”及其原因——从比较蒙古族和北方“其它民族”的三类口头创作看蒙古文学史的源头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85年第3期 |
哈 森 |
现代汉语自学要点及建议 |
语言文学 |
1985年第2期 |
韩登庸 |
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妇女形象 |
语文学刊 |
1985年第2期 |
韩登庸 |
在《史记》千姿百态的人物群林中漫步 |
语文学刊 |
1985年第3期 |
韩登庸 |
论元杂剧中方言俗语的作用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5年第4期 |
金紫千 |
文学繁荣初探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85年第2期 |
景士俊 |
定语与修辞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5年第2期 |
可永雪 |
《班马异同评》与比较文学 |
语言文学 |
1985年第1期 |
可永雪 |
性格化语言的创造和奠基——《史记》人物语言成就谈 |
內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1985年第3期 |
李子广 |
论《九歌》的人民性 |
语文学刊 |
1985年 |
梁一孺 |
“格式的特别”——鲁迅开创民族形式的杰出贡献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5年第1期 |
梁一孺 |
雏鹰展翅 |
草原 |
1985年第2期 |
梁一孺 |
“民族性格”试析 |
民族文艺报 |
1985年第2期 |
刘文斌 |
壮美的诗图 崇高的情怀——读《叶剑英诗词选集》 |
语言文学 |
1985年第6期 |
申建中 |
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座里程碑——皎然意境说初探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5年第1期 |
孙兰廷 |
论苏轼的岭南诗 |
语文学刊 |
1985年 |
陶长坤 |
李国香,她是一个弄潮儿——《芙蓉镇》人物谈之四 |
语言文学 |
1985年第1期 |
陶长坤 |
谷燕山,他是一棵不凋松——《芙蓉镇》人物谈之五 |
语文学刊 |
1985年第1期 |
王志民 |
诗文漫谈三则 |
语言文学 |
1985年第4期 |
武彦君 |
从冰心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看民族传统文学对他的滋养 |
语文学刊 |
1985年科研论文专辑 |
于瑛祺 |
蒋子龙及其作品 |
五月 |
1985年第12期 |
于瑛祺 |
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浅谈《李自成》的突出成就 |
语文学刊 |
1985年第2期 |
于瑛祺 |
悲壮的浩歌,史诗的气势——读《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所想到的 |
五月 |
1985年第7期 |
于瑛祺 |
庐山记行(从神秘的鞋山到小孤山) |
草原 |
1985年第9期 |
余家骥 |
怎样自学《大学语文》 |
语言文学 |
1985年第3期 |
余家骥 |
《捕鱼图记》简析 |
语言文学 |
1985年第4期 |
郑福田 |
信息传递与语言表达 |
语言文学 |
1985年第4期 |
于瑛祺 |
居里夫人的注意力 |
呼和浩特晚报 |
1985年7月24日 |
于瑛祺 |
庐山小札(从白鹿洞到秀峰寺) |
内蒙古日报 |
1985年8月4日版 |
丁 夫 |
《江格尔》产生和基本形成的时代初探——兼谈《江格尔》最初创作权归属问题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6年第1期 |
丁 夫 |
《敕勒歌》和斛律金无关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86年第2期 |
韩登庸 |
“也么哥”之我见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2期 |
韩登庸 |
面黑心红,光彩照人——关于《陈州粜米》中之包拯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3期 |
韩登庸 |
乐府三题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5期 |
韩登庸 |
《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6期 |
姜泽阳 |
诗三首(涅克拉索夫,译) |
俄苏文学 |
1986年第1期 |
景士俊 |
状语与修辞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6年第3期 |
景士俊 |
关于韵母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6期 |
可永雪 |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试说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1期 |
可永雪 |
简论《史记》的文学性 |
语文教学 |
1986年第1期 |
可永雪 |
《史记》在人物形象描写方面的功绩和局限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4期 |
梁一孺 |
《蓝幽幽的山谷》人物塑造谈片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6年第1期 |
梁一孺 |
“草原文学”≠文学流派 |
民族文艺报 |
1986年第1期 |
梁一孺 |
阳刚之气 飞动之美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6年第2期 |
梁一孺 |
苍劲雄健的草原牧歌 |
民族文学研究 |
1986年第3期 |
梁一孺 |
时代精神、民族风格断想 |
民族文学 |
1986年第7期 |
刘文斌 |
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民族化的思想 |
betway精英版 报 |
1986年第3期 |
刘文斌 |
文艺应当高于生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漫谈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4期 |
孙兰廷 |
试论黄庭坚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6年第1期 |
索俊才 |
论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6年第4期 |
王志民 |
唐人七言歌行论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6年第1期 |
武彦君 |
纯洁如雪,咸涩如血:评校园诗人程宝琳的创作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5期 |
徐新民 |
雅量似海品自高(通讯) |
老年世界 |
1986年第4期 |
徐新民 |
老不服老(通讯) |
群众文化 |
1986年第9期 |
于瑛祺 |
时代的强音,改革的呐喊——《花园街五号》人物尝析 |
文科教学 |
1986年第3、4期 |
于瑛祺 |
鼓山游记 |
内蒙古工人 |
1986年第3期 |
于瑛祺 |
浅谈杨朔的《雪浪花》 |
语文学刊 |
1986年第5期 |
于瑛祺 |
武夷游记 |
内蒙古工人 |
1986年第8期 |
于瑛祺 |
深圳在腾飞 |
内蒙古日报 |
1986年3月2日4版 |
于瑛祺 |
汉字在世界上 |
内蒙古日报 |
1986年7月12日4版 |
于瑛祺 |
我国各民族语言分属哪几个语系 |
内蒙师大 |
1986年9月26日121期 |
丁 夫 |
慕容鲜卑《阿干之歌》的真伪及其它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7年第1期 |
丁 夫 |
蒙古族“天光”感生神话来源论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87年第2期 |
姜泽阳 |
海明威小说点滴谈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3期 |
金紫千 |
诺贝尔文学奖统计分析 |
文学自由谈 |
1987年第1期 |
金紫千 |
文学人才探微 |
人才必威app-必威手机app下载-必威伙伴 |
1987年第5期 |
景士俊 |
形容词的“ABB”类型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1期 |
景士俊 |
语法释疑 |
函授辅导 |
1987年第1期 |
景士俊 |
语法问题二则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2、3期 |
景士俊 |
中学语文课本疑难句解释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2期 |
景士俊 |
补语与修辞 |
函授辅导 |
1987年第3期 |
可永雪 |
中国叙事文学何以在汉代大盛?——文学史宏观思考一得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1期 |
可永雪 |
从《伍子胥列传》看《史记》再创作的特点 ——司马迁再创作例说之一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7年第2期 |
可永雪 |
名山之宝谁识得?——谈前人在对《史记》文学的认识上所走过的路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3期 |
可永雪 |
《史记》在艺术结构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
语文教学 |
1987年第5期 |
可永雪 |
司马迁高扬重名思想的历史价值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6期 |
可永雪 |
让《史记》走上您的案头——向党政干部推荐《史记》 |
实践 |
1987年第7期 |
李子广 |
从艺术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看苏、章的两首咏杨花词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6期 |
梁一孺 |
胡笳动边关 牛羊绕塞多 |
民族风情与审美 |
1987年红旗出版社 |
梁一孺 |
审美趣味辨析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2期 |
梁一孺 |
民族化:文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文学评论 |
1987年第4期 |
梁一孺 |
《文学概论》体系改革刍议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5期 |
刘文斌 |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道路——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实践 |
1987年第8期 |
刘文斌 |
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民族化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9卷 |
198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
孙兰廷 |
试论稼轩词的用典 |
全国首次辛弃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1987年 |
万 奇 |
《小桔灯》杂谈 |
语文学刊 |
1987年第2期 |
王志彬 |
逐步完善教研室的基本建设 |
高等教育学刊 |
1987年 |
于瑛祺 |
深圳青年的生活和思想 |
内蒙古工人 |
1987年第5期 |
刘文斌 |
斯大林与文艺批评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7年2期 |
景士俊 |
主语与修辞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7年3、4期 |
徐新民 |
金梧桐引来凤凰鸟(上)通讯 (合作) |
中国煤炭报 |
1987年3月4日 |
徐新民 |
金梧桐引来凤凰鸟(下)(合作) |
中国煤炭报 |
1987年3月7日 |
徐新民 |
鄂尔多斯婚礼(散文)(合作) |
中国煤炭报 |
1987年3月14日 |
于瑛祺 |
承德的传说——新宫庙顶的龙 |
呼市电台 |
1987年5月28日 |
于瑛祺 |
百灵庙青青草——献给内蒙古四十周年大庆 |
呼市电台 |
1987年7月29日 |
金紫千 |
一部新兴学科的开创之作 |
光明日报 |
1987年8月23日 |
金紫千 |
新的高度 |
呼和浩特晚报 |
1987年9月23日 |
金紫千 |
艺术的魅力 |
呼和浩特晚报 |
1987年12月14 |
丁 夫 |
关于《匈奴歌》若干问题的考释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88年第1、2期 |
丁 夫 |
《木兰诗》中的几个问题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88年第1期(创刊号) |
韩登庸 |
元杂剧方言俗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语文学刊 |
1988年第2期 |
韩登庸 |
关于元杂剧中方言俗语之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8年第4期 |
姜泽阳 |
一篇多层次的小说——试析布宁《乡村》的主题思想 |
语文学刊 |
1988年第5期 |
金紫千 |
文艺天才漫议 |
人才必威app-必威手机app下载-必威伙伴 |
1988年第3期 |
金紫千 |
中国历代诗人地理统计分析 |
文艺人才 |
1988年第3期 |
金紫千 |
人的颂歌 |
赤道风 |
1988年第9期 |
景士俊 |
“把”字句琐议 |
语文学刊 |
1988年第5期 |
可永雪 |
电视连续剧《王昭君》纵横谈 |
内蒙古电视 |
1988年第4期 |
李广博 |
试论海涅的美学思想 |
海涅研究论文集 |
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
梁一孺 |
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明晰性与模糊性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8年第1期 |
梁一孺 |
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开放性与封闭性 |
民族文学研究 |
1988年第2期 |
梁一孺 |
精神的历程 |
民族文艺报 |
1988年第4期 |
梁一孺 |
民族性格与民族审美心理的类型特点 |
内蒙古社联 |
1988年第5期 |
林 晨 |
海南投资环境面面观 |
海南经济 |
1988年第4期 |
刘文斌 |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十届会论文 |
1988年第8期 |
刘文斌 |
通过竞赛的方法 促进文艺的繁荣——斯大林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
马列文论研究(第9集) |
1988年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索俊才 |
谈电影《成吉思汗》的审美创造与其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8年第1期 |
陶长坤 |
风俗·风景·风雅——许淇散文刍评 |
阴山学刊 |
1988年第3期 |
万 奇 |
《长恨歌》审美意蕴探微 |
语文学刊 |
1988年第3期 |
王志彬 |
建立新型师承关系,加强教研室建设 |
高等教育学刊 |
1988年 |
于瑛祺 |
也算经验——谈高校系资料室工作 |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
1988年第3、4期 |
郑福田 |
韵高金石,气贯长虹 |
学语文 |
1988年第1期 |
王志彬 |
论写作的基本规律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8年第3期 |
金紫千 |
深刻的哲理 |
呼和浩特晚报 |
1988年4月1日 |
赵昊龙 |
唐传奇中的女侠形象——读《红线》和《聂隐娘》 |
语文学刊 |
1988年4月 |
于瑛祺 |
蒲松龄及其“聊斋 |
内蒙师大 |
1988年5月5日第145期 |
金紫千 |
谈电影的本质真实 |
呼和浩特晚报 |
1988年5月13日 |
金紫千 |
谈艺术的新颖独创 |
呼和浩特晚报 |
1988年6月17日 |
可永雪 |
新的收获新的贡献——电视剧《王昭君》观后 |
呼和浩特晚报 |
1988年8月12日 |
梁一孺 |
“天子”向平民的蜕变 |
内蒙古日报 |
1988年8月27日 |
韩登庸 |
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处开掘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9年第1期 |
韩登庸 |
大漠之子执着与深沉的爱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3期 |
姜泽阳 |
中日比较文学的新开拓——读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
文学遗产 |
1989年第6期 |
金紫千 |
诗人之谜(报告文学) |
赤道风 |
1989年第11、12期 |
金紫千 |
失落36年的金婚(报告文学) |
桥 |
1989年第12期 |
金紫千 |
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文学文献 |
北方民族文学与中华文化 |
1989年第1期 |
金紫千 |
天才概说 |
人才必威app-必威手机app下载-必威伙伴 |
1989年第1期 |
金紫千 |
天才续说 |
人才必威app-必威手机app下载-必威伙伴 |
1989年第3期 |
金紫千 |
文艺天才的个性特征 |
文艺人才 |
1989年第5、6期 |
景士俊 |
动词性谓语与修辞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1期 |
景士俊 |
宾语与修辞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4期 |
景士俊 |
定语拾遗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6期 |
可永雪 |
司马迁在《史记》写作过程中的两重身份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2期 |
可永雪 |
韩信为什么会发展到谋反这一步?——《淮阴侯列传》辩诬说质评测 |
唐都学刊 |
1989年第3期 |
李子广 |
尚子习俗与《诗经》中的情诗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1期 |
李子广 |
《周易》所见古婚俗及恋歌初探 |
广西桂林教育学院学报 |
1989年第1期 |
李子广 |
谈唐人“有意为小说”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6期 |
梁一孺 |
从朴野到文明 |
云南民族师院学报 |
1989年第1期 |
梁一孺 |
别求新声于异邦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1期 |
梁一孺 |
民族审美心理的符号系统 |
西北民族研究 |
1989年第1期 |
梁一孺 |
民族审美心理过程描述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9年第3期 |
梁一孺 |
论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 |
齐鲁学刊 |
1989年第4期 |
梁一孺 |
“通俗文学热”辨析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5期 |
梁一孺 |
评《纳·赛音朝克图评传》 |
民族文艺报 |
1989年第9期 |
刘文斌 |
从一个例子析刘再复的抽象人性观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2卷 |
198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
刘文斌 |
迎接挑战 开拓前进——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讨论情况综述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89年第1期 |
刘文斌 |
评《民族化—一一个防御性的口号》——与陈越同志商榷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9年第2期 |
刘文斌 |
斯大林文艺思想二题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89年第6期 |
陶长坤 |
论文学是情感的象征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9年第1期 |
王志彬 |
《乌海诗情》序 |
乌海诗情 |
1989年内蒙人民出版社 |
王志民 |
沉埋半个世纪的星彩——读《风诗决疑》手稿本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9年第3期 |
王志民 |
浅谈“崔国辅体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4—5期 |
武彦君 |
试论格非的小说 |
语文学刊 |
1989年第5期 |
郑福田 |
沉埋半个世纪的星彩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89年第3期 |
金紫千 |
繁花的启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 |
1989年11月25日 |
丁 夫 |
关于哈斯宝《新译红楼梦》成书时代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0年第2期 |
哈 森 |
简论包头地区汉语方言中的“的”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6期 |
哈 森 |
简论内蒙古高等院校汉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 |
汉语文教学论文集(第8期) |
1990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姜泽阳 |
阿·托尔斯泰前期创作中的怪人形象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1期 |
姜泽阳 |
风靡一时的霍尔顿哟——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1期 |
姜泽阳 |
北方的奥菲士——试论茹科夫斯基对俄国诗歌发展的贡献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0年第3期 |
姜泽阳 |
沙俄末年文坛的一颗奇星——安德列耶夫创作浅探 |
阴山学刊 |
1990年第3期 |
景士俊 |
关于联合词组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2期 |
景士俊 |
并列句与语用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6期 |
可永雪 |
《外戚世家》——司马迁自觉追求戏剧性的一例显证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1期 |
可永雪 |
思维方式与表现方法关系微探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3期 |
可永雪 |
新辑歌咏王昭君诗词四十首(合写)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0年第4期 |
可永雪 |
司马迁关注人物“为人”略说 |
内蒙古电大 |
1990年第8期 |
梁一孺 |
高原奇葩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
1990年第1期 |
梁一孺 |
节奏与旋律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0年第3期 |
梁一孺 |
民族精神探幽 |
内蒙社联学刊 |
1990年第4期 |
梁一孺 |
纸上的舞蹈 |
民族文艺报 |
1990年第6期 |
梁一孺 |
色彩与线条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0年第6期 |
刘凤泉 |
韩非政论的文学影响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6期 |
刘文斌 |
斯大林论革命政党运用文艺进行自我批评 |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
1990年第1期 |
刘文斌 |
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
民族文学报 |
1990年第5期 |
刘文斌 |
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学习《邓小平论文艺》 |
内蒙古社联学刊 |
1990年第5期 |
刘文斌 |
繁荣文艺不能没有批评 |
民族文艺报 |
1990年第6期 |
陶长坤 |
李金发从梦中来 |
历史大观园 |
1990年第12期 |
陶长坤 |
论原始文学与原始象征艺术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0年第1期 |
陶长坤 |
试析李金发的爱情诗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
1990年第1期 |
陶长坤 |
象征主义与五四新文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0年第4期 |
陶长坤 |
笔名兴盛探源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5期 |
万 奇 |
谈《子夜》中的林佩瑶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1期 |
万 奇 |
读冰心散文札记 |
语文学刊 |
1990年第6期 |
万 奇 |
散文的“形”与“神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0年第9期 |
王志民 |
古典文学教学鸿爪录 |
高等教育学刊 |
1990年第1期 |
徐新民 |
取名(散文) |
周末 |
1990年第40期 |
高林广 |
关于古典文学研究困境的再思考——与张学峰同志商榷 |
阴山学刊 |
1990年4期 |
王志彬 |
读毕力格太的散文 |
民族文学 |
1990年10期 |
材音博彦 |
草原奇葩放异彩——评《蒙古民歌500首》 |
书评荟萃 |
199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材音博彦 |
牧野穹庐自有芳菲——略论蒙古族寓言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1年第2期 |
丁 夫 |
一篇内容独特的蒙古族神话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1年第1期 |
韩登庸 |
攻玉之石 |
人才必威app-必威手机app下载-必威伙伴 |
1991年第1期 |
韩登庸 |
内蒙古西部地区何以能保留大量元杂剧中的方言俗语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1年第2期 |
姜泽阳 |
马克·吐温——深谙儿童心理的艺术大师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年,第4期 |
姜泽阳 |
他唱着乡村的歌走上文坛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1年第3期 |
金紫千 |
夜之思(散文) |
赤道风 |
1991年第1期 |
景士俊 |
承接与词组、句子、句群 |
语文学刊 |
1991年第2期 |
景士俊 |
递进句再探讨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1年第4期 |
可永雪 |
司马迁笔下的社会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史记》写人成就 |
语文学刊 |
1991年第1期 |
可永雪 |
《吕氏春秋》与《史记》关系探微 |
语文学刊 |
1991年第2期 |
李子广 |
从《周易》看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宗教之关系 |
安庆师院教研报 |
1991年第1期 |
刘凤泉 |
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1年第2期 |
刘凤泉 |
韩非政论的文学风格 |
山西师大学报 |
1991年第3期 |
刘文斌 |
科学 严谨 深厚——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
马列论文研究第11集 |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刘文斌 |
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重温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 |
民族文艺报 |
1991年第3期 |
刘文斌 |
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1年第3期 |
孙兰廷 |
垂老灯窗墨尚磨——读袁枚治学诗 |
语文学刊 |
1991年第3期 |
万 奇 |
技法和技巧 |
写作 |
1991年第9期 |
王艳凤 |
《沙恭达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1年第1期 |
王志彬 |
《文心雕龙》性质问题述评 |
内蒙古师院学报 |
1991年第1期 |
王志彬 |
学术论文撰写要义 |
前沿学刊 |
1991年第1期 |
王志民 |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谈唐人三首七言绝句送别诗 |
语文学刊 |
1991年第3期 |
王志民 |
谈康熙帝的征战筹边诗 |
阴山学刊 |
1991年第3期 |
于瑛祺 |
地下艺术宝库之最——贵州打鸡洞 |
老年世界 |
1991年第4期 |
余家骥 |
部首“隹”辨正 |
辞书研究 |
1991年第4期 |
郑福田 |
汉语新诗的形式美与现代汉语的特点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1年第5期 |
王志彬 |
《文心雕龙·总术》探疑 |
内蒙古社联学刊 |
1991年5期 |
王志彬 |
《文心雕龙·神思》札记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1年8期 |
于瑛祺 |
文坛信息(之一) |
内蒙师大 |
1991年9月13日188期 |
刘文斌 |
作家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
马列文论研究(第11集) |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索俊才 |
谈辽宋关系及其在古代小说戏曲中的艺术描写 |
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 |
1991年10月刊 |
1992至2001年 |
作者 |
文章题目 |
期刊名称或论文集及出版单位 |
期刊号或发表时间 |
丁 夫 |
关于蒙古族传说中的马及其原名考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2年 |
丁 夫 |
华夏文化中龙的原型及其由来 |
民间文学论坛 |
1992年第3期 |
高林广 |
略论苏轼的人生哲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郭培筠 |
论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姜泽阳 |
我山他石觅牵连——王晓平君《佛典·志怪·物语》评介 |
中国比较文学 |
1992年第1期 |
姜泽阳 |
早期高尔基对人意识的呼唤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2年第3期 |
姜泽阳 |
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主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金紫千 |
蒲松龄族别追踪记 |
文学与世界 |
1992年第3期 |
景士俊 |
转折句问题三则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1期 |
景士俊 |
也析“否则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景士俊 |
因果与表达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3期 |
可永雪 |
德才分裂型灵魂的剖视——李斯论 |
內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1992年第2期 |
可永雪 |
《班马异同评》与人物形象问题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2年第2期 |
可永雪 |
以《刺客列传》为例看《史记》再创作的特点 ——司马迁再创作例说之三 |
古籍整理 |
1992年第2期 |
可永雪 |
从《范睢蔡泽列传》看《史记》的创作特点 ——司马迁再创作例说之二 |
內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1992年第3期 |
李文军 |
蘩漪和林佩瑶的悲剧命运管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李 秀 |
浅谈现代汉语中双宾语的划界问题 |
语言文字论文集 |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李 秀 |
试论普通话高元音在音位上的分合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4期 |
李 瑛 |
论“不”的否定意义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1992年第2期 |
李子广 |
《庄》《易》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 |
语言文学论文集 |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李子广 |
灞桥风雪 驴背诗思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2期 |
刘凤泉 |
谈古籍阅读之“易字”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1期 |
刘凤泉 |
浅论“纪传体”和传记文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1期 |
刘凤泉 |
论楚辞演进之轨迹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刘文斌 |
从生活到艺术——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2期 |
刘文斌 |
卢卡契论现实主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刘文斌 |
反映新的时代 讴歌新的人物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3期 |
刘文斌 |
作家应树立进步的世界观——为卢卡奇一辩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92年第4期 |
刘文斌 |
斯大林文艺思想的几个问题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2年第6期 |
申建中 |
第一等襟抱,第一等真诗——李白思想论丛之一 |
语言文学论文集 |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申建中 |
关于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全面评价 |
文艺理论研究 |
1992年第2期 |
申建中 |
评皎然的“复古通变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申建中 |
济苍生、解世纷、静胡沙——李白思想论丛之二 |
阴山学刊 |
1992年第3期 |
申建中 |
神仙、隐居、饮酒——李白思想论丛之三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3期 |
申建中 |
李白就是李白——李白思想论丛之四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2年第4期 |
孙兰廷 |
论辛弃疾的诙谐词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1期 |
孙兰廷 |
元杂剧方言俗语之我见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3期 |
索俊才 |
元明清通俗文学研究二题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陶长坤 |
略论新月诗派的象征主义特征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万 奇 |
调查报告撰写要义 |
前沿 |
1992年第3期 |
万 奇 |
写作基本规律再认识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万 奇 |
论写作学之本体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4期 |
王建莉 |
词义释疑——古代汉语教学札记 |
betway精英版 学报(增刊) |
1992年第2期 |
王艳凤 |
寓思想教育与艺术分析之中 |
内蒙古教育 |
1992年第12期 |
王艳凤 |
论国木田独步的创作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王艳凤 |
东西方文学女性悲剧探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2年第3期 |
王志彬 |
《欧洲长篇小说结构初探》序 |
欧洲长篇小说结构初探 |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王志民 |
《康熙诗集》校注二题 |
古籍整理 |
1992年第2期 |
王志民 |
将空间艺术转化为时间艺术——题画诗艺谈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2期 |
王志民 |
战伐因声罪 驰驱为息兵——谈康熙三征噶尔丹的诗 |
betway精英版 学报(增刊) |
1992年第3期 |
武彦君 |
从“本月”到“下凡”:论新时期女作家婚恋观念的变化 |
语言文学论文集 |
1992年 |
武彦君 |
陆文婷与秦波——兼论《人到中年》的对比艺术 |
语文学刊 |
1992年第3期 |
武彦君 |
民族传统文学对冰心早期散文的艺术滋养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4期 |
徐新民 |
学步散文 |
连云港文学 |
1992年第1期 |
徐新民 |
林昌彝和《射鹰楼诗话》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徐新民 |
评《写作构思技巧》 |
前沿 |
1992年第5期 |
徐新民 |
评《写作学新稿》 |
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当代部分 |
1992年第6期 |
徐新民 |
写作技法的妙用 |
前沿 |
1992年第7期 |
余家骥 |
《汉语大字典》“隹”部质疑——兼评古今辞书对“隹”的误释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2年第1、2期 |
余家骥 |
谈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问题 |
内蒙古教育 |
1992年第11期 |
余家骥 |
谈研究生的训诂学教学 |
内蒙古高等教育 |
1992年第2期 |
余家骥 |
朱熹《诗集传》的音义训诂 |
betway精英版 学报(增刊) |
1992年第3期 |
余家骥 |
《诗经》训诂史述略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2年第4期 |
余家骥 |
《诗经》名物训诂史述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4期 |
余家骥 |
伯仲有序 优劣分明——评工具书的工具书 |
辞书研究 |
1992年第6期 |
余家骥 |
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呼和浩特晚报 |
1992年8—9月连载 |
余家骥 |
高考语文指导(系列) |
内蒙古科技报 |
1992年8—9月连载 |
郑福田 |
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1 期 |
郑福田 |
论《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所用的方法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3期 |
王志彬 |
《文心雕龙·定势》绎旨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2年3期 |
张树天 |
从审美心理看盛唐书法美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增刊) |
1992年3期 |
金紫千 |
文艺的天职 |
内蒙古日报 |
1992年4月20日 |
王志彬 |
反映高校教改的一部力作 |
民族文艺报 |
1992年5期 |
刘文斌 |
努力“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 |
内蒙古日报 |
1992年5月23日 |
王志彬 |
近代写作理论初探 |
内蒙古社联学刊 |
1992年第7期 |
赵昊龙 |
对梁启超《小说与群治关系》一文的注释和简评 |
中国写作理论辑评·近代部分 |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赵昊龙 |
对高校写作教学的反省——从“泛文化”说起 |
语言文学论文集 |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王志彬 |
评近代的几部写作理论专著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2年第9期 |
孙兰廷 |
论袁枚的“性情”诗 |
语言文学论文集 |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徐新民 |
绿色的追求(报告文学) |
共和国的脊梁(下) |
1992年10月华龄出版社 |
材音博彦 |
诗魂不朽浩气长存——论“狂人”沙格德尔及其讽刺诗歌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第4期 |
丁 夫 |
论骏马“特殊魔力”的由来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
1993年第1期 |
丁 夫 |
关于“阴山”、“敕勒川”的地望——同周建奇先生商榷 |
阴山学刊 |
1993年第1期 |
丁 夫 |
感天狼而生还是感光而生 ——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之一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1993年第2期 |
丁 夫 |
关于cǒl一词的音、义可否译为汉语的“敕勒”和“川”问题——同周建奇先生商榷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3年第2期 |
丁 夫 |
图腾还是神道设教——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之二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第4期 |
丁 夫 |
北朝民歌考辨二题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3年第4期 |
高林广 |
浅论禅宗美学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影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第1期 |
高林广 |
俯仰人生笑空明——朱熹词管窥 |
阴山学刊 |
1993年第3期 |
高林广 |
简论王昌龄的《诗格》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5期 |
郭培筠 |
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变形规律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第1期 |
郭培筠 |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第4期 |
郭培筠 |
宋词色彩美探幽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5期 |
哈 森 |
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重叠式构词法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第3期 |
哈 森 |
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借用蒙语词的几种形式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8期 |
景士俊 |
条件句琐议二则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1期 |
阚小琴 |
《西游记》主题管见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3年第6期 |
刘文斌 |
扩大视野,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古代文论研究的质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国际学术会议的讨论综述 |
文艺理论研究 |
1993年第2期 |
刘文斌 |
一束燃烧的火——读尹军的诗集《星星河》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93年第2期 |
刘文斌 |
举例在“文学概论”课讲授中的作用及运用 |
文艺理论研究 |
1993年第2期 |
刘文斌 |
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毛泽东诗词学习笔记 |
内蒙古电大学报 |
1993年第4期 |
刘文斌 |
毛泽东的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 |
民族文艺报 |
1993年第5、6期合刊 |
刘文斌 |
形象 生动 感人——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论著的艺术特色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3年第1、2期合刊 |
马晓华 |
尼洛夫娜心理特征新探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3年第1-2期 |
孙兰廷 |
从密州诗看苏轼儒家思想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4期 |
索俊才 |
俱是佳品 艺苑双璧——《西厢记》与《会真记》艺术审美创造之比较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6期 |
陶长坤 |
《诗经》象征艺术探微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第1期 |
陶长坤 |
鲁迅作品的象征特色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3年第1期 |
万 奇 |
评曾国藩的文章学理论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2期 |
万 奇 |
物意文模式之再思考 |
写作 |
1993年第8期 |
王艳凤 |
留在古老河床上的足迹 |
文学自由谈 |
1993年第3期 |
王艳凤 |
《第十二夜》的艺术特色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4期 |
王艳凤 |
论《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 |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
1993年第6期 |
王志彬 |
写作教学科学化的实践与思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 |
王志民 |
论康熙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3年第1期 |
王志民 |
谈康熙对其诗词的修改——兼谈康熙诗词的版本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2期 |
余家骥 |
谈两汉的《诗经》研究 |
语文学刊 |
1993年第2期 |
余家骥 |
作文词典(系列) |
内蒙古科技报 |
1993年1—12月连载 |
余家骥 |
语文漫笔(系列) |
内蒙古科技报 |
1993年1—12月连载 |
余家骥 |
阅读写作指导(系列) |
内蒙古科技报 |
1993年1—12月连载 |
张树天 |
“人化返祖”现象透视 |
民族文艺报 |
1993年第1、2期 |
张树天 |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探微 |
betway精英版 学报(增刊) |
1993年第3期 |
林 晨 |
电脑写作技法初探 |
写作 |
1993年10月 |
刘文斌 |
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
内蒙古广播电台《夜空星桥》栏目 |
1993年12月23日晚 |
刘文斌 |
从毛泽东的赠答诗看诗人的情怀 |
内蒙古广播电台《夜空星桥》栏目 |
1993年12月26日晚 |
丁 夫 |
释“库克蒙古” ——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之三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1994年第3期 |
丁 夫 |
华夏文化中龙的原型考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4年第6期 |
哈 森 |
论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比喻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4年第2期 |
哈 森 |
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加缀式构词法 |
阴山学刊 |
1994年第2期 |
哈 森 |
简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单纯词 |
前沿 |
1994年第10期 |
姜泽阳 |
果戈理与魔幻现实主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4年第3期 |
姜泽阳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4年第4期 |
姜泽阳 |
海明威、托尔斯泰与战争主题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1994年第6期 |
金紫千 |
《红楼梦》作者之谜 |
名人世界 |
1994年第1期 |
金紫千 |
我和书(散文) |
中学生课内外 |
1994年第7、8期 |
景士俊 |
谈X是X句的类型 |
语文学刊 |
1994年第4期 |
可永雪 |
《史记》文学性界说之实证 |
语文学刊 |
1994年的2期 |
可永雪 |
《史记》上溯性比较论说(合写) |
天人古今 |
1994年第1期 |
可永雪 |
汉文帝二三事述评 |
阴山学刊 |
1994年第1期 |
可永雪 |
高歌唱大风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4年第2期 |
可永雪 |
古代研究《史记》的五部专著 |
资料卡片 |
1994年第6期 |
李 瑛 |
论复合词义位的生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4年第6期 |
李文军 |
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生——从《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思想谈起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4年第3期 |
李文军 |
从《致云雀》看雪莱的美学理想 |
语文学刊 |
1994年第5期 |
李子广 |
对诗“言志”“缘情”观念的再审视 |
语文学刊 |
1994年第1期 |
刘文斌 |
谈谈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 |
文学评论 |
1994年第2期 |
刘文斌 |
关于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4年第3期 |
刘文斌 |
普列汉诺夫对“为艺术而艺术”论的批评 |
民族文艺报 |
1994年第4期 |
刘文斌 |
列宁论艺术典型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4年第6期 |
刘文斌 |
勇气 识见 才情——读包明德的《淘沥集》 |
文学与世界 |
1994年总第5期 |
刘文斌 |
英雄颂歌 响彻苍穹——赞电视连续剧《遥远的驿站》 |
人民日报 |
1994年11月31日第8版 |
万 奇 |
谈警句和文眼 |
语文学刊 |
1994年第5期 |
万 奇 |
简论通感 |
写作 |
1994年第7期 |
王建莉 |
单音词融合为复合词的语义转化方式 |
前沿 |
1994年第10期 |
王建莉 |
析“海”的文化义蕴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4年第3期 |
王艳凤 |
《源氏物语》思想内涵的探索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4年第4期 |
王志民 |
《状元卷》确非八股文 |
资料卡片社 |
1994年第10期 |
王志民 |
天花:五台山贡品蘑菇 |
资料卡片社 |
1994年第12期 |
余家骥 |
辞书说略 |
语文学刊 |
1994年第1期 |
张树天 |
胆识与风神 |
书法 |
1994年第1期 |
郑福田 |
和泪试严妆:冯延巳词风说略 |
语文学刊 |
1994年第6期 |
可永雪 |
刘敬的谋略 |
光明日报 |
1994年5月16日 |
哈 森 |
汉蒙语言宾语的双向比较 |
第三届国际双语双方言研讨会论文选集 |
1994年汉学出版社 |
叶 军 |
从中国文化论隐语 |
前沿 |
1994年10期 |
丁 夫 |
“孛儿只斤”——天狼种的标志——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之四 |
西北民族研究 |
1995年第1期 |
丁 夫 |
蔡文姬被“虏”考——同林干教授商榷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5年第2期 |
丁 夫 |
蔡文姬在匈奴的身份是“奴隶”吗——同林干教授商榷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5年第3期 |
丁 夫 |
关于匈奴法“拔刃尺者,死”的确切含义问题 |
蒙古学信息 |
1995年第3期 |
丁 夫 |
蔡文姬是左贤王“姬妾”吗——同林干教授商榷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1995年第4期 |
郭剑敏 |
凝云流水的季节(短篇小说) |
春风小说半月刊 |
1995年第22期 |
韩登庸 |
“撒和”新释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5期 |
姜泽阳 |
也谈魔幻现实主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5年第2期 |
姜泽阳 |
阿·康托尔斯泰诗简论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6期 |
金紫千 |
家庭的故事(长篇选载) |
名人世界 |
1995年第1期 |
景士俊 |
析“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5年第1期 |
景士俊 |
X是X句补析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1期 |
景士俊 |
漫谈把字句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3期 |
景士俊 |
连动词组与表达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6期 |
可永雪 |
《史记》文学性界说——纪念司马迁诞辰2140周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5年第3期 |
李剑冲 |
风景这边独好——谈委婉语在公关语言中的地位及作用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5期 |
李子广 |
伏枥难安之志 夜雪秋风之咏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1期 |
刘文斌 |
女儿河,美丽的河——读陆文杰的诗集《女儿河》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95年第3期 |
刘文斌 |
《东方商人》的语言艺术 |
民族文艺报 |
1995年第6期 |
刘文斌 |
一部内涵深刻的力作——赞电视连续剧《东方商人》 |
实践 |
1995年第8期 |
刘文斌 |
从文化视角看《东方商人》 |
实践 |
1995年第9期 |
孙兰廷 |
论白居易诗中的爱情婚姻观 |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
1995年第1期 |
孙兰廷 |
关于贾宝玉(曹雪芹)生日为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与周汝昌商榷 |
文学遗产 |
1995年第5期 |
孙兰廷 |
诗中自有风俗画——谈《诗经》风俗美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
1995年第9期 |
索俊才 |
元散曲散论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1期 |
陶长坤 |
管窥漫议《水上的灯》——读殷杉诗有感 |
民族文艺报 |
1995年第1期 |
陶长坤 |
对三十年代一次重大文艺斗争的重新检视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5年第2期 |
万 奇 |
借有限寓无限 借有形表无形——象征技法管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5年第2期 |
万 奇 |
评李保初的《创作技巧学》 |
写作 |
1995年第8期 |
王志民 |
教坛学海话得失 |
资料卡片社 |
1995年第10期 |
徐新民 |
国际报告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5年第2期 |
徐新民 |
方东树及其《昭昧詹言》 |
语文学刊 |
1995年第2期 |
余家骥 |
谈宋代的《诗经》训诂 |
呼市教育学院学报 |
1995年第2期 |
郑福田 |
《三国演义》纵横谈 |
初中生课内外 |
1995年第1-3期 |
王志彬 |
刘勰 “养气”说今探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5年4期 |
索俊才 |
元杂剧家白朴剧作论 |
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文集 |
1995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王志民 |
试论康熙的塞外巡行诗 |
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文集 |
1995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丁 夫 |
关于“信”、“传送”、“留苦”的确切含义 ——同林干教授商榷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6年第2期 |
丁 夫 |
蒙古史中“黄金家族”一词的来源和含义——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之五 |
民族研究 |
1996年第3期 |
高林广 |
柳宗元的诗歌理论及其诗学精神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6年第2期 |
高林广 |
元结与新乐府运动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3期 |
高林广 |
不述先哲之诰 无益后生之虑——古代文论基本教学原则之我见 |
教育专题研究 |
1996年第4期 |
郭培筠 |
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改革断想 |
高等教育学刊 |
1996年第1期 |
郭培筠 |
“做官”二字好辛苦 |
草原 |
1996年第3期 |
哈 森 |
我为什么改变现代汉语课教学方式—— 兼论培养低年级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
教育专题研究 |
1996年 |
哈 森 |
论现代公关言语运用准则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6年第3期 |
哈 森 |
论现代公关言语的特点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6期 |
韩登庸 |
再说“郑风”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6年第4期 |
黄 薇 |
后草原小说概观 |
民族文学研究 |
1996年第1期 |
黄 薇 |
读哈斯乌拉散文 |
民族文艺报 |
1996年第3、4期 |
姜泽阳 |
《荒原狼》:一个时代的写照 |
文科教学 |
1996年第1期 |
姜泽阳 |
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的弗洛伊德趋向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6年第2期 |
姜泽阳 |
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现代派文学实质辨析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1996年第2期 |
姜泽阳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СЛУЧАЙ НЫЕ СЕМЕЙСТВА”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3期 |
景士俊 |
兼语句的使字格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2期 |
景士俊 |
兼语句二则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4期 |
可永雪 |
洪迈在《史记》研究上的贡献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6年第3期 |
可永雪 |
《文心雕龙》创作疏鉴序 |
写作 |
1996年第7期 |
李 瑛 |
谈词的言语意义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3期 |
李子广 |
古典文学教学散记 |
教育专题研究 |
1996年第4期 |
李子广 |
进士·诗人·县尉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4期 |
林 晨 |
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育 |
教育专题研究 |
1996年第4期 |
刘文斌 |
故事好、人物活、内涵深 |
草原艺坛 |
1996年第1期 |
刘文斌 |
马列文论教学三题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6年第3期 |
刘文斌 |
大漠上的一座丰碑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96年第6期 |
马晓华 |
安娜形象的悲剧美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6年第1期 |
马晓华 |
高尔基的《单恋》与茨威格《月光小巷》的比较 |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论文集 |
1996年第9期 |
孙兰廷 |
我讲《明清小说研究》课 |
教育专题研究 |
1996 年第4期 |
孙兰廷 |
《风流场》的爱情描写 |
民族文艺报 |
1996年第1—2期 |
孙兰廷 |
臆断其有无,可乎?——读《红楼梦笔法结构新思议》有感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
1996年第5期 |
陶长坤 |
字字声声总关情——谈江天先生的《旅华诗抄》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1期 |
陶长坤 |
《风流场》创作中的若干问题 |
民族文艺报 |
1996年第3期 |
陶长坤 |
构建一种文学教师新模式 |
教育专题研究 |
1996年第4期 |
王建莉 |
敬谦副词与中国古代伦理关系 |
中国典籍与文化 |
1996年第1期 |
王建莉 |
古代官员升迁降黜制度在语言中的投影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6年第3期 |
王建莉 |
试谈训诂中的文化反映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5期 |
王艳凤 |
沉重的回眸——评《空空的青春之碑》 |
草原 |
1996年第2期 |
王艳凤 |
天才的价值 |
成人教育 |
1996年第3期 |
徐新民 |
穿梭于欧亚大陆的“世界记者” |
中外名记者丛书·斯诺 |
199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
徐新民 |
展现神州大变革的历史性画卷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1996年第2期 |
徐新民 |
展现神州大变革的历史性画卷 |
日本《中国报告文学研究》 |
1996年第4期 |
张树天 |
学问深时意气平 |
民族文艺报 |
1996年第1、2期合刊 |
张树天 |
诗歌的音乐美与民族审美心理 |
民族文艺报 |
1996年第3、4期合刊 |
郑福田 |
风流场外说风流 |
民族文艺报 |
1996年第1、2期合刊 |
郑福田 |
片帆烟际闪孤光:孙光宪词风说略 |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
1996年第1期 |
郑福田 |
画屏金鹧鸪:温庭筠词风说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6年第3期 |
郑福田 |
养吉斋丛录读后 |
语文学刊 |
1996年第3期 |
郑福田 |
唐宋文学教学散论 |
教育专题研究 |
1996年第4期 |
刘文斌 |
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使命 |
内蒙古日报 |
1996年2月13日 |
刘文斌 |
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考 |
马列文论研究会第14届年会 |
1996年10月 |
哈 森 |
蒙汉语言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
第四届双语双方言研讨会(国际)论文选集 |
1996年8月汉学出版社 |
孙兰廷 |
中国古代的“广而告之” |
内蒙古经济报 |
1996年9月26日 |
刘文斌 |
“文学纵横”的纵横 |
内蒙古日报 |
1996年12月21日 |
材音博彦 |
林纾推崇柳文写作技巧 |
近代写作理论集评 |
1997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丁 夫 |
罗卜桑丹津生活时代和《黄金史》成书年代考 |
蒙古学信息 |
1997年第3期 |
丁 夫 |
罗卜桑丹津《五台山旅行指南》成书、刊行年代考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7年第3期 |
丁 夫 |
关于“黄金家族”一词的指称对象——答特木勒、希都日古两位青年同志 |
民族研究 |
1997年第4期 |
丁 夫 |
关于“黄金家族”一词的产生时间——答特木勒、希都日古两位青年同志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1997年第4期 |
丁 夫 |
罗卜桑丹津《黄金史》一书也存在后人续作成份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7年第5期 |
高林广 |
行其道而不系今古 缘其情而定夫众制——再论李商隐的诗学精神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7年第4期 |
高林广 |
试论唐太宗的诗学思想及其对初唐诗风的影响 |
文科教学 |
1997年第1期 |
高林广 |
不务奇丽 不涉习俗——杜牧诗学思想述评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7年第4期 |
高林广 |
试论初唐史家、政治家的诗学思想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5期 |
高林广 |
杜甫的诗法理论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5期 |
郭培筠 |
男性权威话语下的女性被述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1期 |
郭培筠 |
论转型期中国电影剧本创作的困境与出路 |
呼和浩特教育学院学报 |
1997年第1期 |
郭培筠 |
中国现代都市的温情主义与感伤主义 |
民族文艺报 |
1997年第3期 |
哈 森 |
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构词方式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6期 |
哈 森 |
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构词方式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6期 |
中国“九五”必威app-必威手机app下载-必威伙伴 成果选 |
1999年社会科学出版社 |
黄 薇 |
本色的叙述:农民的故事 |
民族文艺报 |
1997年第1期 |
姜泽阳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主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5期 |
金紫千 |
回归前夕游香港(游记) |
内蒙古铁道 |
1997年第5期 |
金紫千 |
人生的小舟(诗歌) |
葡萄园 |
1997年第7期 |
阚小琴 |
谈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4期 |
阚小琴 |
曹参三绝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5期 |
李 秀 |
略论“是”字句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5期 |
李子广 |
《诗经》抒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3期 |
刘文斌 |
壮美的诗图,崇高的情怀——读《叶剑英诗词选集》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97年第 2期 |
刘文斌 |
文艺的功利性是普遍恒久地存在的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7年第3期 |
马晓华 |
《廊桥遗梦》两人谈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7年第1期 |
马晓华 |
希腊神话的宗教内涵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7年第3期 |
马晓华 |
从高尔基的底层女性看高尔基的妇女解放思想 |
阴山学刊 |
1997年第3期 |
马晓华 |
哈姆莱特:一个多重人性的复合体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1997年第3期 |
马晓华 |
沉浮的世界:高尔基小说中底层女性美学意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3期,第6期 |
孙兰廷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试论欧词侧艳形成的内因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
1997年第5期 |
万 奇 |
现代写作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
写作 |
1997年第11期 |
万 奇 |
性情论:文章必根乎性情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1997年第2期 |
万 奇 |
中国古代“文法论”钩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3期 |
王建莉 |
试谈训诂中的文化反映 |
语言文字学 |
1997年第2期 |
王艳凤 |
躁动不安的灵魂——巴尔扎克笔下的青年形象 |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
1997年第6期 |
王艳凤 |
从《雪国》看日本民族文化特质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7年第3期 |
王艳凤 |
论川端康成情感发展轨迹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6期 |
王志民 |
唐代七言古诗论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1期 |
王志民 |
从康熙的南巡诗看其南巡之目的和意义 |
阴山学刊 |
1997年第4期 |
叶 军 |
创设教师口语教学语境 |
语文建设 |
1997年第8期 |
张冰月 |
一部博大宽广、包罗万象的现代个人宇宙史诗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2期 |
张冰月 |
古今浓缩的生命史诗,灵肉合一的文化启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5期 |
张树天 |
题画诗中意境的创造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6期 |
郑福田 |
弦上黄莺语:韦庄词风说略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7年第3期 |
郑福田 |
指出向上一路:论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
语文学刊 |
1997年第4期 |
郑福田 |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7年第6期 |
刘文斌 |
说不尽的《那女人》 |
内蒙古日报 |
1997年2月20日 |
郑福田 |
求实民主的学术风格——《西厢记注析》读后 |
内蒙古日报 |
1997年4月12日 |
刘文斌 |
也谈“擂鼓催春” |
内蒙古日报 |
1997年4月21日 |
刘文斌 |
绘山河美景,抒人间至情—-读尹军诗文集《山水情缘》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7年6月 |
林 晨 |
多媒体与超级文本在社科信息资料工作中的运用 |
高校信息理论研究 |
199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李润兴 |
谈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现代化建设 |
高校信息理论研究 |
199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刘文斌 |
扩大视野,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古代文论研究的质量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1997年7月 |
刘文斌 |
赞美英雄 弘扬崇高——读长篇报告文学《模范团长李国安》 |
中国图书商报 |
1997年7月11日 |
王志民 |
七律——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作 |
中国教育报 |
1997年7月21日 |
王志民 |
《唐宋词研究》序 |
唐宋词研究 |
1997年11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刘文斌 |
探索大散文 |
文汇报 |
1997年11月8日 |
刘文斌 |
谈杜逵诗歌的艺术特色 |
文艺报 |
1997年12月13日 |
丁 夫 |
关于“闻瓯脱,皆杀之”的确切含义及其它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8年第3期 |
高林广 |
能自树立不因循——韩愈的诗歌理论及其诗学精神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8年第6期 |
高林广 |
从《河岳英灵集》看盛唐诗歌 |
阴山学刊 |
1998年第6期 |
高林广 |
简论皮日休的诗歌理论 |
语文学刊 |
1998年第6期 |
郭剑敏 |
幽默的世界、智慧的世界 |
语文学刊 |
1998年第3期 |
郭丽君 |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语法特点 |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1998年第2期 |
郭培筠 |
试谈电影节奏美的创造 |
语文学刊 |
1998年第4期 |
郭培筠 |
马背民族的英雄史诗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8年第5期 |
郭培筠 |
在历史的轨迹中探寻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8年第5期 |
黄 薇 |
对几个文学理论问题的辨析 |
内蒙古电大学报 |
1998年第4期 |
金紫千 |
初探蒲松龄生平的两个谜 |
学林 |
1998年第1期 |
金紫千 |
人类的信仰 |
学林 |
1998年第3、4期 |
金紫千 |
人类的理想和现实 |
学林 |
1998年第3期 |
可永雪 |
尹湾汉墓出土《神乌赋》初探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8年第1期 |
可永雪 |
《史记》人物传记结构方式及其意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8年第1期 |
李 秀 |
试论“连动句式”与“兼语句式” |
语文学刊 |
1998年第6期 |
李 瑛 |
论高考语文统考与语文学科的发展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8年第2期 |
李剑冲 |
论内蒙古西部区方言的特点 |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
1998年第2期 |
李子广 |
唐代古文运动与进士科举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8年第2期 |
李子广 |
《周易》原始婚恋诗歌初探 |
语文学刊 |
1998年第3期 |
李子广 |
“以汉代唐”与《长恨歌》的命意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8年第4期 |
李子广 |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8年第6期 |
刘文斌 |
政治散文的探索者 |
中华散文 |
1998年第2期 |
刘文斌 |
在论争中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李万武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述论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98年第1期 |
刘文斌 |
应当突出基本理论的讲授——马列文论课教学一得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8年第4期 |
马晓华 |
解冻文学与中国新时期十年文学的同一性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8年第3期 |
马晓华 |
《大学语文》中存在的问题 |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8年第1-2期 |
马晓华 |
象征主义与索洛古勃《忧伤的魅力》 |
金迪 |
1998年第1期 |
万 奇 |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8年第3期 |
王建莉 |
词类活用中的修辞反映 |
语文学刊 |
1998年第1期 |
王志彬 |
评《30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文学作品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8年 |
王志彬 |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发展的两个高峰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8年第1期 |
王志民 |
校注康熙诗词之回顾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8年第1期 |
武彦君 |
《莽原》的来龙去脉 |
语文学刊 |
1998年第4期 |
武彦君 |
张洁小说女性形象的类型化(上) |
语文学刊 |
1998年第6期 |
余家骥 |
评《汉语成语辨析词典》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8年第3期 |
余家骥 |
不拘一格教语文 |
内蒙古教育 |
1998年第8期 |
可永雪 |
滴血心灵的倾诉——《报住少卿书》解读心得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8年2期 |
王志彬 |
读《现代实用写作学》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8年3期 |
郭培筠 |
评张艺谋新作《有话好好说》 |
呼和浩特晚报 |
1998年4月2日 |
刘文斌 |
探索大散文的先行人 |
梁衡散文选 |
1998年5月东方出版社 |
余家骥 |
审题漫议 |
作文导报 |
1998年5月24日 |
刘文斌 |
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评电视连续剧《老干部局长》 |
文艺报 |
1998年9月24日 |
哈 森 |
评内蒙古师大汉文系双语专业的设置 |
《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 |
1998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丁 夫 |
“胜兵”果真是“常备兵”么?——兼谈几部辞书“释义”存在的问题 |
民族研究 |
1999年第1期 |
丁 夫 |
《匈奴歌》三题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
高林广 |
“四杰”感发兴会理论之原理化 |
集宁师专学报 |
1999年第1期 |
高林广 |
韩柳诗论差异性述论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
高林广 |
从《河岳英灵集》看殷璠的诗学思想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
高林广 |
试论《中兴间气集》的诗学本体与审美准则——兼及中唐前期之诗学旨趣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6期 |
郭剑敏 |
强者意识与亲情意识的二难选择 |
儿童文学研究 |
1999年第2期 |
郭培筠 |
论中国都市电影的发展与流变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5期 |
哈 森 |
论高师汉文系双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4期 |
哈 森 |
论内蒙古蒙古语地名汉译类型 |
语文学刊 |
1999年第6期 |
哈 森 |
简论内蒙古蒙古语地名来源 |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 |
1999年60期(7月) |
黄 薇 |
民族性格与民族特点的分析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
黄 薇 |
后草原小说:一种新的话语事实 |
民族文学研究 |
1999年第2期 |
黄 薇 |
当代蒙古族小说中的自然风景描写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
景士俊 |
漫谈“目的复句”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
1999年第6期 |
阚小琴 |
对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几点思考 |
集宁师专学报 |
1999年第2期 |
李 秀 |
试论现代汉语的疑问句式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6期 |
李 瑛 |
论语文学科的性质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2期 |
李 瑛 |
再造 独创 整合——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之反思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5期 |
李剑冲 |
强化美感激发 提高学生素质——关于改善教学方法加强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点想法 |
内蒙古教育 |
1999年第6期 |
李子广 |
宋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
李子广 |
沿波讨源 冷饭化粥 |
集宁师专学报 |
1999年第2期 |
李子广 |
古典文学教科书指瑕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9年第3期 |
李子广 |
“拆碎”与“组装”:对古代诗歌文本的分析鉴赏 |
语文学刊 |
1999年第4期 |
林 晨 |
中小学电脑教育面临的现实 |
内蒙古教育 |
1999年第2期 |
刘文斌 |
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等获奖原因探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3期 |
刘文斌 |
以时代精神烛照历史 |
实践 |
1999年第3期 |
刘文斌 |
新中国文艺批评的回顾与反思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5期 |
孙兰廷 |
论欧阳修对苏轼散文的影响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9年第3期 |
孙兰廷 |
鲁迅对明清小说研究的贡献 |
语文学刊 |
1999年第6期 |
万 奇 |
中国古代“文气论”探赜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1期 |
万 奇 |
50年回眸:建国以来的中国写作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5期 |
万 奇 |
擘肌分理 钩深取极——评尉天骄的《探寻写作的奥秘》 |
写作 |
1999年第8期 |
王建莉 |
古代职官名称与经济发展 |
理论研究 |
1999年 (增刊) |
王建莉 |
词类活用与本用研究 |
语文学刊 |
1999年第2期 |
王建莉 |
古汉语语法教学应结合修辞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1999年第3期 |
王建莉 |
修辞在双音化中的作用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
王建莉 |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分合问题 |
betway精英版 学报(增刊) |
1999年第4期 |
王建莉 |
论语言中所反映的婚姻礼俗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99年第6期 |
王艳凤 |
“非理性”中的“理性”美 |
集宁师专学报 |
1999年第2期 |
王艳凤 |
巴尔扎克在其作品中的自我建构 |
语文学刊 |
1999年第4期 |
王艳凤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巴尔扎克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第5期 |
王志民 |
《帝范》跋 |
帝范 |
199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武彦君 |
张洁小说女性形象的类型化特征(下) |
语文学刊 |
1999年第1期 |
张树天 |
论近代书法思想的变迁及文化意义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
徐新民 |
摹写世界大事,探索中国出路——邹韬奋报告文学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
叶 军 |
含彩词语与色彩词 |
山东大学学报 |
1999年第3期 |
王志彬 |
刘勰《论文叙笔》今辨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9年4期 |
刘文斌 |
《东方商人》的政治内涵 |
内蒙古日报 |
1999年4月11日 |
姜泽阳 |
没有普希金,就没有莱蒙托夫《普希金与我》 |
《普希金与我》 |
1999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王志彬 |
老舍论人物形象的塑造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1999年6期 |
哈 森 |
蒙汉语言动词形态结构对比研究 |
第六届双语双方言研讨会(国际)论文选集 |
汉学出版社,1999年8月 |
李 瑛 |
阐释言语——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 |
语文学刊 |
1999年10期 |
刘文斌 |
锐气 激情 灵气——读杨志今的文艺论集《观潮漫笔》 |
中国文化报 |
1999年11月27日 |
王建莉 |
《韩非子》“之”字代词用法 |
中国现代教育优秀论文集 |
1999年南海出版公司 |
王建莉 |
蒙古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依附 |
语言文化与教育 |
1999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王志彬 |
《芳草地》序 |
《芳草地》 |
1999年12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王志民 |
《原上草》序 |
《原上草》 |
1999年12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刘文斌 |
可贵的寻求与契合 |
文艺报 |
1999年12月11日 |
丁 夫 |
欧罗巴种还是蒙古种——就匈奴人种问题同林干教授商榷之一 |
北方文物 |
2000年第3期 |
丁 夫 |
匈奴种属考——就匈奴人种问题同林干教授商榷之二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0年第2期 |
丁 夫 |
“拔断蒺藜肠月中”的“肠”宜作何解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年第3期 |
丁 夫 |
就“数”字所指数目范围再答特木勒等同志——兼谈“黄金家族”与“孛儿只斤家族”绝非“等同概念”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2000年第4期 |
高林广 |
初唐近体诗学的文化精神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0年第3期 |
高林广 |
极帝王理乱之道 系古人规讽之流 |
元结诗学思想述评 |
2000年第3期 |
高林广 |
陆龟蒙诗学思想论略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0年第3期 |
高林广 |
佛禅美学与刘禹锡的诗学思想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0年第5期 |
郭剑敏 |
论池莉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
阴山学刊 |
2000年增刊 |
黄 薇 |
前草原小说的十七年 |
内蒙古电视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
黄 薇 |
前草原小说语言分析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0年第2期 |
姜泽阳 |
马利坦的艺术概念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
姜泽阳 |
关于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 |
语文学刊 |
2000年第2期 |
姜泽阳 |
马利坦诗学中的诗性经验和诗性意义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年第4期 |
姜泽阳 |
茨威格的《爱与同情》 |
语文学刊 |
2000年第4期 |
姜泽阳 |
马利坦文艺观念中的诗性直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0年第5期 |
阚小琴 |
关于教育学院开展继续教育的思考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
可永雪 |
《史记》在叙事上对《左传》的继承和发展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0年第1期 |
可永雪 |
中国传记文学独特发展之路—— 评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 |
高师教育 |
2000年第4期 |
李 秀 |
呼和浩特地区社会用字情况调研 |
语言学论文集 |
2000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李 秀 |
The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EOULKOREA |
2000年第6期 |
李文军 |
回望与前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新视点 |
回望与前瞻 |
200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 |
李文军 |
《追忆逝水年华》的“时间性”问题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0年第2期 |
李文军 |
心灵与万物的“应和”——略论《恶之花》中歌咏自然的诗篇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2000年第4期 |
李文军 |
用诗歌构筑生命的辉煌——试论狄金森其人其诗 |
阴山学刊 |
2000年第4期 |
李文军 |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爱哲理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0年第5期 |
李文军 |
幽默机智与荒谬悖理 |
语文学刊 |
2000年第6期 |
李文军 |
现代派艺术与现代精神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0年第6期 |
李文军 |
从《西风颂》看雪莱的生命意识 |
东北师大学报 |
2000年特刊 |
林 晨 |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怎样超常规发展 |
内蒙古教育 |
2000年第4期 |
刘文斌 |
借鉴“西马”文论 发展马列文论 |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 |
2000年 |
刘文斌 |
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写于拙著《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获奖之后 |
实践 |
2000年第 8期 |
刘文斌 |
关于文艺的审美理想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0年第3期 |
刘文斌 |
论邓小平的文艺审美理想观 |
求是 |
2000年第7期 |
马晓华 |
世纪末的呐喊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
万 奇 |
汉语文学结构论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年第3期 |
王建莉 |
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关照方法论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0年(增刊) |
王建莉 |
战国玉石文字研究述略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0年第1期 |
王建莉 |
从文化看汉语中的蒙语借词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年第2期 |
王建莉 |
论汉语言中所反映的货币形态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
王建莉 |
论“为N所V”式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0年第4期 |
王建莉 |
“胡”考 |
汉字文化 |
2000年第4期 |
王建莉 |
滋生词与源词间的义素继承与创新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00年第4期 |
王建莉 |
语素辨析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2000年第4期(增刊) |
王建莉 |
训诂方法——探索传统文化的管钥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0年第5期(增刊) |
王建莉 |
训诂学中的语法探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0年第6期 |
王艳凤 |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美学意蕴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
2000年第4期 |
王艳凤 |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0年第5期 |
王艳凤 |
全国文科院校外国文学教学五十年的发展与变迁 |
云南师大学报 |
2000年第6期 |
徐雪梅 |
谈王安石晚年的诗风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年第4期 |
叶 军 |
现代汉语基本色彩词词形的“非原生性”——兼谈与汉字的关系 |
汉字文化 |
2000年第1期 |
叶 军 |
关于建设现代汉语颜色词属性库的构想 |
语言文字应用 |
2000年第1期 |
叶 军 |
浅论现代汉语基本色彩词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0年第5期 |
张树天 |
题画诗的时空观念 |
语文学刊 |
2000年第4期 |
张树天 |
古代篆刻美学二题 |
书法研究 |
2000年第5期 |
张树天 |
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及文化意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0年第5期 |
张树天 |
鲁迅的书法与新文化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0年第5期(增刊) |
张树天 |
“一时名士推名主,千古风流引后生”——冯梦龙的作品及其美学价值 |
语文学刊 |
2000年第6期 |
张树天 |
鲁迅与钢笔及新文化 |
中国钢笔书法 |
2000年第9期 |
刘文斌 |
现实主义的硕果——评电视连续剧《党员二愣妈》 |
人民日报 |
2000年2月18日 |
刘文斌 |
怀念李延龄同志 |
巴彦淖尔日报 |
2000年3月3日 |
李润兴 |
提高人大“情报资料”使用效率的几种重要途径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2000年第5期 |
哈 森 |
适应蒙古族大学生特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国际双语教学与研究研讨会论文集 |
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刘文斌 |
草原情韵 民族气派——评印洗尘的歌词创作 |
内蒙古日报 |
2000年12月24日 |
丁 夫 |
就“黄金家族”产生时间和指称对象问题答特木勒等同志 |
北方民族 |
2001年第1期 |
丁 夫 |
日出、日落方向并非从来就被称作东方、西方——从北方民族方位观念发生、发展和演变谈起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5期 |
高林广 |
卢照邻诗学思想论略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1年第1期 |
高林广 |
《五经正义》诗乐思想管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2期 |
高林广 |
唐人的诗法理论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年第4期 |
郭剑敏 |
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意识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1期 |
郭剑敏 |
论王朔的小说创作及其笔下的“顽主”形象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5期 |
郭剑敏 |
新写实小说的缘起及其文学启示 |
阴山学刊 |
2001年(增刊) |
郭丽君 |
语境系统说略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1年第5期 |
哈 达 |
试论江泽民建党学说的科学体系 |
内蒙古统计 |
2001年第6期 |
韩登庸 |
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园——《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嘲讽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6期 |
黄 薇 |
经济转型形势下的内蒙古地区文学 |
民族文学研究 |
2001年第3期 |
黄 薇 |
前后草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4期 |
黄 薇 |
都市化进程中的蒙古族小说—自省小说分析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1年第6期 |
黄 薇 |
试论当代蒙古族小说作家身份与创作的关系 |
前沿 |
2001年第8期 |
姜泽阳 |
重提关于“无边的现实主义”的论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5期 |
阚小琴 |
审美感情对显示文学魅力的作用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1年第2期 |
阚小琴 |
是审丑,不是露丑——从美学角度看张艺谋的影片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年第4期 |
阚小琴 |
张艺谋影片是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5期 |
阚小琴 |
丑的揭示与美的张扬——两种人的美化观的比较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
2001年综合版 |
李 秀 |
隐现句式及其相关句式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1年第3期 |
李 秀 |
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能力的训练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4期 |
李 秀 |
也论主谓谓语句 |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报 |
2001年第4期 |
李 秀 |
内蒙古地区语言规范问题刍议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1年第5期 |
李 秀 |
再论语素的来源与性质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6期 |
李 秀 |
试论现代汉语的存在句式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6期 |
李 秀 |
试论偏正结构及其修饰语 |
语文学刊(增刊) |
2001年第6期 |
李 瑛 |
读解的指向 |
内蒙古教育 |
2001年第10期 |
李 瑛 |
阅读的本质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1年第1期 |
李剑冲 |
论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和方法 |
内蒙古社会科学(增刊) |
2001年第5期 |
李文军 |
《追忆逝水年华》中的“时间”哲理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1年第1期 |
林 晨 |
西部地区利用互联网进行教改的思考与实践 |
内蒙古教育 |
2001年第4期 |
刘文斌 |
卢卡契怎样论述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 |
马列文论研究 |
2001年第12集 |
刘文斌 |
可贵的寻求 成功的契合——评孙舒凡的文艺论集《寻求契合》 |
草原 |
2001年第 12期 |
刘文斌 |
使命感 价值观 方法论——重温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一组论文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01年第 5期 |
刘文斌 |
擂响文艺批评的战鼓 |
草原 |
2001年第12期 |
刘文斌 |
将“西马”文论引入马列文论的讲授中——马列文论课教学再续谈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2期 |
马晓华 |
高尔基作品中的母性形象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1期 |
秦瑞玭 |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和批评 |
呼和浩特教育学院学报 |
2001年第4期 |
秦瑞玭 |
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5期 |
秦瑞玭 |
文学观念的变革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6期 |
石海光 |
从兴到意境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九辑 |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石海光 |
兴之初期涵义演变与天人合一精神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年第4期 |
索俊才 |
元杂剧水浒剧论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1期 |
陶长坤 |
略论鲁迅的《红楼梦》性质观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4期 |
万 奇 |
现代写作学的勃兴(1980—2000)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3期 |
万 奇 |
参古定法 望今制奇——评刘锡庆的写作理论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年第3期 |
王建莉 |
成语的审美价值 |
内蒙古社会科学(增刊) |
2001年第5期 |
王艳凤 |
东方文学:抒情含蓄 昂扬崇善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1期 |
王艳凤 |
文学创作之潜意识及其升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1年第2期 |
王艳凤 |
论川端康成文学“死亡”主题 |
云南大学学报 |
2001年第2期 |
王艳凤 |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与女性塑造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5期 |
王志民 |
谈谈康熙咏通辽的诗 |
星河 |
2001年第1、2期 |
王志民 |
谈谈康熙后期诗歌的特点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2期 |
王志强 |
汉语称为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1期 |
王志强 |
中学语文学科的理论建设亟待加强 |
内蒙古教育 |
2001年第1期 |
武彦君 |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隐含文本论析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1年第2期 |
武彦君 |
当代政治意识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扭结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4期 |
武彦君 |
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年第4期 |
武彦君 |
试解《敌人》之迷 |
语文学刊 |
2001年第6期 |
武彦君 |
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1年第6期 |
武彦君 |
解构“少共”青春童话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
2001年增刊 |
徐新民 |
现代写作理论的建构者——裴显生对写作学的贡献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年第3期 |
徐新民 |
传统写作理论的集成与嬗变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3期 |
杨艳华 |
袁枚文学通变观论略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年第4期 |
杨艳华 |
李贽文学批评观浅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6期 |
叶 军 |
谈教师口语教学的渗透原则 |
内蒙古教育发展研究 |
2001年创刊号 |
叶 军 |
论色彩词在语用中的两种主要功能 |
修辞学习 |
2001年第4期 |
云岩涛 |
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之我见 |
内蒙古教育 |
2001年增刊 |
张树天 |
鲁迅的新艺术思想与新文化运动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第5期 |
张树天 |
黑格尔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1年第5期 |
王志彬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3期 |
王志彬 |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1年3期 |
可永雪 |
学苑随笔两则 |
高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4,2001-3 |
林 晨 |
在中国西部地区利用互联网资源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
《2001中美教育论坛—21世纪教育标准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文献集 |
2001年4月 |
王志彬 |
《文心雕龙》批评论概览 |
呼和浩特教育学院学报 |
2001年4期 |
哈 达 |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内蒙古教育 |
2001年6期 |
马晓华 |
文学应弘扬英雄主义 |
光明日报 |
2001年7月19日 |
刘文斌 |
杨若飞的反腐倡廉诗 |
文艺报 |
2001年8月18日 |
张冰月 |
东方之美——文化美学论文之一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2001年10月 |
徐新民 |
兴安岭中“不夜城”(散文) |
内蒙古日报 |
2001年11月20日 |
刘文斌 |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论得失谈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五辑 |
2001年12月 |
刘文斌 |
“草原歌手”印洗尘 |
人民日报 |
2001年12月 |
刘文斌 |
文艺理论与批评具有政治性 ——特里·伊格尔顿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
《文学评论丛刊》第五卷第一集 |
200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至2012年 |
作者 |
文章题目 |
期刊名称或论文集及出版单位 |
期刊号或发表时间 |
李润兴 |
《大洲广场赋》注释 |
四川省情 |
2002年10月 |
李润兴 |
高校院(系)资料室对光盘数据库的需求特点及选择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2002年12月 |
张树天 |
艺术家与自然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2年 |
李润兴 |
《巴黎圣母院》——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交战 |
中外名著导读 |
2002年10月知识出版社 |
李润兴 |
《欧也妮•葛朗台》——守财奴的悲剧 |
中外名著导读 |
2002年10月知识出版社 |
张树天 |
“正大”与“广博” |
书法导报 |
2002年1月 |
张树天 |
胆识与风神——谈杨鲁安的书法篆刻艺术 |
走进花的原野 |
200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索俊才 |
试论明代戏曲批评家臧懋循的戏曲美学思想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2002年6月 |
乌琼芳 |
论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 |
师大汉文系五十年校庆文粹 |
2002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郭秀琴 |
论萧红小说的多重悲剧蕴含 |
师大汉文系五十年校庆文粹 |
2002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李润兴 |
高校院(系)资料室对光盘数据库的需求特点及选择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2002年第12期 |
丁 夫 |
浅谈北方民族空间方位发生、发展和演变——古代蒙古族文化史上方位(“反常”)问题之我见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2002年第1期 |
丁 夫 |
伊玛堪中的“西”或“西方”——读《萨满英雄之歌——伊玛堪研究》后的一点看法 |
民族文学研究 |
2002年第1期 |
高林广 |
证据今古,巨细咸蓄――读《康熙诗词集注》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2年第1期 |
阚小琴 |
文艺运动中一些根本问题的提出和发展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2年第1期 |
李 瑛 |
论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新六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1期 |
李文军 |
浅论中文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1期 |
马晓华 |
师范类高等教育汉语文教学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化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1期 |
石海光 |
兴象圆融,风骨骏爽,声律和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1期 |
王艳凤 |
外国文学教学与观念更新 |
云南师大学报 |
2002年第1期 |
高林广 |
试论元好问的陶渊明批评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2年第2期 |
郭培筠 |
暴力·迷恋·背叛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2年第2期 |
郭培筠 |
全球化与中国本土电影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2年第2期 |
郭培筠 |
当前中国电影剧作的困境与出路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2期 |
阚小琴 |
文学作品中审美感情的抒写特点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2期 |
阚小琴 |
关于文艺的审美品性和商品性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2年第2期 |
阚小琴 |
唯美的梦幻——从席慕容诗看女性的理想追求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2年第2期 |
刘文斌 |
正气 锐气 大气——刘润为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述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2期 |
马晓华 |
诗学与神学:古希腊神话的二元对立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2年第2期 |
秦瑞玭 |
文学观念的变革 |
呼市教育学院学报 |
2002年第2期 |
秦瑞玭 |
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
当代教育 |
2002年第2期 |
徐雪梅 |
蒙、汉双语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教学初探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2年第2期 |
刘绪才 |
试比较茅盾与新时期新潮文学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 |
济南大学学报 |
2002年第3期 |
万 奇 |
中国古代“境界论”索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3期 |
徐新民 |
发掘报告文学的新品类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3期 |
乌琼芳 |
谈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3期 |
高林广 |
唐人的陶渊明批评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4期 |
阚小琴 |
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学文艺批评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2年第4期 |
阚小琴 |
女性命运的思索——从影视作品中女性的审美取向说起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4期 |
阚小琴 |
矛盾的启示——普列汉诺夫政治立场和文艺批评关系简析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2年第4期 |
石海光 |
从《文心雕龙•辨骚》看文论家的世界观 |
语文学刊 |
2002年第4期 |
石海光 |
诗禅相通说妙悟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2年第4期 |
索俊才 |
元杂剧四期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4期 |
哈 森 |
论现代汉语拟声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5期 |
张树天 |
鲁迅的艺术美学观念 |
语文学刊 |
2002年第5期 |
郭剑敏 |
余华小说的先锋意义及其精神内涵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6期 |
郭秀琴 |
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 |
华夏纵览 |
2002年第6期 |
阚小琴 |
美学理论课在双语班开设的特点 |
语文学刊 |
2002年第6期 |
阚小琴 |
高等教育各专业都应开设美学理论课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2年第6期 |
阚小琴 |
普列汉诺夫初期文艺批评的特点 |
阴山学刊 |
2002年第6期 |
李润兴 |
谈高校院(系)资料室的读者情报教育职能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2年第6期 |
徐新民 |
发掘报告文学的新品类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2年第6期 |
阚小琴 |
广泛 深厚 典型 |
草原 |
2002年第9期 |
马晓华 |
高大山:一个硬汉子形象 |
文艺报 |
2003年11月15日 |
刘文斌 |
抗战宏图 英雄颂歌 |
人民日报 |
2003年11月22日 |
刘文斌 |
鲜红的草莓,火热的爱心 |
文艺报 |
2003年12月13日 |
刘文斌 |
清晰勾勒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轨迹 |
光明日报 |
2003年1月30日 |
刘文斌 |
关注主题歌 |
人民日报 |
2003年5月7日 |
刘文斌 |
“号角”与“旗帜” |
人民日报 |
2003年6月18日 |
王俊义 |
白色的雕像 |
呼和浩特日报 |
2003年6月23日 |
张冰月 |
北光雪韵与凝夕星语 |
作文导报 |
2003年8月29日 |
郭秀琴 |
浅探萧红悲剧意识的成因 |
前沿 |
2003年第10期 |
阚小琴 |
草原花香苦寒来 |
草原 |
2003年第10期 |
王俊义 |
野花的祭奠 |
文苑杂志 |
2003年第11期 |
高林广 |
浅论近体诗的文化精神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3年第12期 |
李剑冲 |
造境、激情、启智、创新——谈幽默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3年第12期 |
李剑冲 |
betway精英版 汉文系蒙生班学生情况调查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3年第12期 |
张冰月 |
站在神情的高度窥视人性的深渊 |
前沿 |
2003年第12期 |
李 秀 |
浅析现代口语外来词 |
语文学刊 |
2003年第13期 |
刘文斌 |
民族亲情的颂歌——评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 |
求是 |
2003年第15期 |
郭培筠 |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3年第1期 |
郭培筠 |
只有民族的,才是越界的。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年第1期 |
黄 薇 |
必须重视民族文学文本的解读 |
海南电视大学学报 |
2003年第1期 |
李文军 |
中国诗歌与全球话语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1期 |
刘文斌 |
关于毛泽东的文艺批评观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2003年1月第7辑 |
马晓华 |
中国现当代小说对西方文学思潮的收纳与剥离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1期 |
秦瑞玭 |
对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叫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1期 |
石海光 |
南梁皇族萧氏兄弟文艺思想管窥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3年第1期 |
王艳凤 |
川端康成文学主题论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03年第1期 |
王艳凤 |
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3年第1期 |
王志彬 |
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年第1期 |
闫 艳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思想的“关键词”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3年第1期 |
闫 艳 |
“汤饼”及其文化意义 |
唐都学刊 |
2003年第1期 |
闫 艳 |
古代“馒头”义辩证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
2003年第1期 |
闫 艳 |
释“青精饭”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年第1期 |
闫 艳 |
释中国古代的“白酒” |
古籍研究 |
2003年第1期 |
闫 艳 |
“桂酒”及其它 |
辞书研究 |
2003年第1期 |
王俊义 |
情天欲海的悲情守望——简论台湾新生代女作家苏伟贞的小说创作 |
语文学刊 |
2003年第22期 |
刘绪才 |
醉在艺术美的世界——沈从文文艺思想一隅 |
语文学刊 |
2003年第23期 |
张冰月 |
诗想奇观艺术魔盒 |
语文学刊 |
2003年第24期 |
高林广 |
试论金源诗坛的尊陶之风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2期 |
郭培筠 |
论黄建新的电影创作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
2003年第2期 |
黄 薇 |
性别的文本与文本的性别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年第2期 |
任晓燕 |
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诗和艺术的关系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2期 |
石海光 |
张竹坡《金瓶梅》评点中的人物形象论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年第2期 |
万 奇 |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年第2期 |
王艳凤 |
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势——对话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2期 |
王艳凤 |
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 |
安微电大学报 |
2003年第2期 |
闫 艳 |
释“春酒” |
汉字文化 |
2003年第2期 |
闫 艳 |
“荷花”的文化意义 |
河北大学学报 |
2003年第2期 |
闫 艳 |
一部功力扎实、盹义迭出的训练学力作——读《〈小尔雅〉今注》 |
东方文化 |
2003年第2期 |
张冰月 |
宇宙之大美 |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
2003年第2期 |
张冰月 |
肉弃道心与道弃肉身 |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
2003年第2期 |
张冰月 |
生命的颂歌创造的交响信仰的象征文化的造像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
2003年第2期 |
郭培筠 |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
2003年第3期 |
王艳凤 |
中国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3年第3期 |
王志民 |
高校师德建设谈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3期 |
高林广 |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3年第4期 |
高林广 |
苏轼的艺术辩证法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3年第4期 |
郭培筠 |
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4期 |
郭培筠 |
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4期 |
刘文斌 |
为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而努力——董学文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述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4期 |
刘文斌 |
关于毛泽东的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03年第4期 |
万 奇 |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4期 |
王俊义 |
两个人的天荒地老——吴祖光与新凤霞的真情故事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4期 |
徐雪梅 |
王维的释道思想对其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4期 |
张子程 |
浅谈网络空间的审美意识 |
集宁师专学报·综合版 |
2003年第4期 |
郭剑敏 |
日本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
语文学刊 |
2003年第5期 |
黄 薇 |
试论内蒙古自治区长篇小说的语言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5期 |
王志民 |
何其耶徒书法艺术 |
民族画报 |
2003年第5期 |
张冰月 |
以梦想和命运建造成的世界级大教室 |
语文学刊 |
2003年第5期 |
张冰月 |
审美病颓与对策 |
教育学与教学管理 |
2003年第5期 |
李剑冲 |
语言学研究中的统计方法 |
内蒙古统计 |
2003年第6期 |
李剑冲 |
汉蒙语言元音系统比较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03年第6期 |
李剑冲 |
“把+N+VV”与相关近义格式的比较 |
语文学刊 |
2003年第6期 |
李剑冲 |
谈汉语中的“把+N+VV”格式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3年第6期 |
李剑冲 |
汉蒙语言辅音系统比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6期 |
李文军 |
诗歌与全球化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3年第6期 |
李 秀 |
教师口语课教学改革之我见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6期 |
石海光 |
感物而动与情景交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3年第6期 |
石海光 |
论张竹坡的小说情节技法理论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3年第6期 |
王艳凤 |
从新感觉派到新心理主义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第6期 |
郭培筠 |
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思考 |
前沿 |
2003年第8期 |
刘慧珍 |
论“归来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 |
语文学刊 |
2003年第9期 |
哈 森 |
高师蒙汉双语言文字培养模式 |
《双语教学研究》第五集 |
2004年1月民族出版社 |
刘文斌 |
在探索中行进——吴元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7辑 |
2004年1月 |
王俊义 |
怀念施蛰存先生 |
内蒙古日报 |
2004年1月17日 |
张子程 |
绘画美学研究 |
中国美学年鉴2004 |
2004年3月 |
刘文斌 |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评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 |
实践 |
2004年第10期 |
任晓燕 |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
语文学刊 |
2004年第12期 |
郭剑敏 |
现代性的介入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郭秀琴 |
论萧红悲剧意识中的反抗和超越意志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郭亚明 |
超越人生的白日梦 |
写作 |
2004年第1期 |
哈 森 |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1期 |
阚小琴 |
从古罗马哲人的界说论审美是一种人生方式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李 秀 |
语义特征类量词分析的发展趋势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1期 |
李子广 |
诗人总被状元累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李子广 |
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支招 |
读写新时空 |
2004年第1期 |
刘 伟 |
意境的本质与民族性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
2004年第1期 |
刘文斌 |
挑战与机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与马列文论的发展问题 |
阴山学利 |
2004年第1期 |
麻彩霞 |
论现代汉语非名宾动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1期 |
高林广 |
古诗中的虚字用法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4年第29期 |
高林广 |
唐诗中的桃意象及其文化意义 |
汉字文化 |
2004年第2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的周易批评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4年第2期 |
郭培筠 |
历史的影像化书写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年第2期 |
郭培筠 |
中国西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片比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2期 |
郭秀琴 |
论萧红悲剧小说的美感特征 |
内蒙古农大学报 |
2004年第2期 |
郭秀琴 |
论萧红小说中的绘画艺术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2期 |
郭亚明 |
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情感品质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
2004年第2期 |
郭亚明 |
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色彩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2期 |
李子广 |
析《伤仲永》 |
读写新时空 |
2004年第2期 |
王俊义 |
论陈梦家诗歌的象征主义艺术 |
文苑·教育与教学版 |
2004年第2期 |
闫 艳 |
“药酱”补正 |
河套大学学报 |
2004年第2期 |
闫 艳 |
“胡麻”考 |
古籍研究 |
2004年第2期 |
付希亮 |
夏代君位继承制度研究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付希亮 |
商代命名制度简论 |
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ities |
2004年第3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的屈赋批评及其文学史意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3期 |
郭剑敏 |
从“家”的视角看《雷雨》的悲剧内涵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04年第3期 |
郭亚明 |
论路遥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色彩 |
阴山学刊 |
2004年第3期 |
李子广 |
道德何为:说《三国演义》开篇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3期 |
刘 伟 |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创造与诗境美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刘绪才 |
论张炜小说的民粹主义倾向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3期 |
石海光 |
寓言垂世,摭事摹神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3期 |
徐雪梅 |
老笔苍劲中的灵气飞舞——论杜甫的题画马诗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3期 |
阚小琴 |
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定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4期 |
阚小琴 |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4期 |
刘文斌 |
在“特殊文化国情”下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不可超越性——黄力之教授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述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4期 |
任晓燕 |
刘勰《物色》篇心物交融说与马利坦的主客体关系论的比较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徐雪梅 |
试论王维的佛禅观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年第4期 |
闫 艳 |
释桑落酒 |
汉字文化 |
2004年第4期 |
闫 艳 |
檕戟与门戟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4期 |
王志民 |
《文心雕龙》“史记论”之失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5期 |
徐新民 |
汉语言文学专业蒙生班写作教学的特点与对策 |
语文学刊 |
2004年第7期 |
李剑冲 |
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S2期 |
周凤玲 |
释“闰”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S2期 |
毛润民 |
白璧见微瑕,不改昆山玉--评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4年第S2期 |
王俊义 |
一个向着光明的身影——怀念巴金先生 |
包头日报 |
2005年12月6日 |
徐雪梅 |
散作人间万窍风-浅谈禅宗对苏轼的影响 |
文艺报 |
2005年12月8日 |
闫 艳 |
“胡麻”名实考略 |
古籍研究 |
2005年1期 |
刘文斌 |
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理论思考 |
再铸草原文化新辉煌(论文集) |
2005年内蒙人民出版社 |
刘文斌 |
关于经典文化的思考 |
阴山学刊 |
2005年3期 |
徐新民 |
关于黑色幽默 |
文学教育 |
2005年第10期 |
李 秀 |
西部大开发与内蒙古地区公务员的普通话建设 |
前沿 |
2005年第11期 |
麻彩霞 |
浅析动宾式离合同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5年第11期 |
石海光 |
从引譬连类到味之无极 |
语文学刊 |
2005年第11期 |
任晓燕 |
浅析芙蓉镇的电影语言的运用 |
语文学刊 |
2005年第12期 |
万 奇 |
《文心雕龙·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年第12期 |
郭剑敏 |
《将军底头》与《迷舟》的互文性研究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2005年第1期 |
姜泽阳 |
海德格尔:从语言说到解释学解释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5年第1期 |
刘文斌 |
牧民中的诗人,诗人中的牧民 |
草原 |
2005年第1期 |
石海光 |
苏轼艺术意境论浅探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年第1期 |
索俊才 |
《曲藻》的戏剧批评特征 |
河套大学学报 |
2005年第1期 |
索俊才 |
论元曲中的“务头”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5年第1期 |
王俊义 |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韩鲁舜的诗集《沃野菊韵》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5年第1期 |
徐新民 |
觉醒的起点,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年第1期 |
徐新民 |
发掘描写的艺术 |
前沿 |
2005年第1期 |
闫 艳 |
释“屠苏酒” |
辞书研究 |
2005年第1期 |
张冰月 |
角力自我:恶的弹劾者与辩护士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5年第1期 |
任晓燕 |
走出“他者”化的误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5年第2期 |
万 奇 |
论散文写作艺术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年第2期 |
徐新民 |
发掘新闻事实之学,彰显新闻名家之法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年第2期 |
张冰月 |
四因融一的诗学品质和两因兼备的创作方法 ——论易卜生的戏剧诗学特质及其渊源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
2005年第2期 |
徐新民 |
淡化文体值得商榷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年第32期 |
高林广 |
桃与仙——唐诗文化一题 |
汉字文化 |
2005年第3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学术视眼下的曹魏文学批评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年第3期 |
李子广 |
状元联话 |
语文学刊 |
2005年第3期 |
任晓燕 |
诗性意义与现代诗的解读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05年第3期 |
任晓燕 |
论马利坦的艺术本质观 |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
2005年第3期 |
徐雪梅 |
也谈东坡婉约词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5年第3期 |
张冰月 |
持续的告别与出发——论诗人与诗 |
语文学刊 |
2005年第3期 |
张丽华 |
试论苏轼宗教观念的价值取向 |
语文学刊 |
2005年第3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学术视眼下的晋宋文学批评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5年第4期 |
郭秀琴 |
浅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05年第4期 |
李 秀 |
关于推进国家公务员普通话教学工作的思考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05年第4期 |
任晓燕 |
生命原初的创造活动 |
莱阳农学院学报 |
2005年第4期 |
张子程 |
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05年第4期 |
郭剑敏 |
中国当代历史小说三元形态论 |
理论与创作 |
2005年第5期 |
任晓燕 |
艺术与艺术家的道德底线 |
戏剧丛刊 |
2005年第5期 |
宋彩霞 |
第四媒体冲击波——兼谈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及网络文化的双重效应 |
北京大学学报 |
2005年第5期 |
张冰月 |
称量一切 界定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思想综论之一 |
郑州大学学报 |
2005年第5期 |
任晓燕 |
论诗歌意义空间的建构 |
阴山学刊 |
2005年第6期 |
王志强 |
关于中学语文学科的几个问题 |
语文学刊 |
2005年第6期 |
徐新民 |
崛起的中青年写作理论家(一) |
前沿 |
2005年第6期 |
徐雪梅 |
再看王维诗画相通的联结点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5年第6期 |
任晓燕 |
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
语文学刊 |
2005年第7期 |
徐新民 |
崛起的中青年写作理论家(二) |
前沿 |
2005年第7期 |
徐新民 |
崛起的中青年写作理论家(三) |
前沿 |
2005年第8期 |
郭培筠 |
网络时代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调查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年第9期 |
郭培筠 |
蒙古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影像表达 |
《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论丛》第一辑 |
2005年 |
阚小琴 |
诗意地游弋于学理的天地——论鲁枢元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5年第9期 |
阚小琴 |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审美文化观念的区域性特点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年第9期 |
麻彩霞 |
音节语素化现象分析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05年第9期 |
任晓燕 |
数字化时代两重维度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对策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年第9期 |
李子广 |
优语讽谏中的科举考试 |
“科举文化与科举学”第二届研讨会 |
2006年10月 |
哈 森 |
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努力开创新世纪内蒙古汉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李 秀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李 秀 |
推广普通话的主要窗口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刘文斌 |
探求拓展与创新之路——陆贵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述评 |
《马克思美学研究》第8集 |
2006年1月 |
刘文斌 |
全球化·中国文化·马列文论 |
《马列文论研究》第14集 |
2006年1月 |
宋彩霞 |
内蒙古地区标牌用语规范调查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周凤玲 |
如何提高中小学普通话水平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刘文斌 |
建构主客体结构论文艺学 |
人民日报 |
2006年1月12日 |
刘文斌 |
学理与诗意的闪光融合——试论宋生贵的文艺批评 |
阴山学刊 |
2006年2期 |
刘文斌 |
关于经典文化的思考 |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
2006年第2期 |
刘文斌 |
坚守精神,开拓创新 |
人民日报 |
2006年3月2日 |
刘文斌 |
勤政为民,鞠躬尽瘁——评长篇报告文学《牛玉孺》 |
求是 |
2006年第4期 |
徐雪梅 |
李杜山水诗美学特征 |
文艺报 |
2006年4月6日 |
李万武 |
现实主义·道德情怀·审美理想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6期 |
李剑冲 |
内蒙古地区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规范情况调查分析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麻彩霞 |
内蒙古部分汉语方言区的方音辨正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麻彩霞 |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中小学使用普通话情况调查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毛润民 |
内蒙古自治区一二类城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普通话状况研究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毛润民 |
内蒙古自治区一二类城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普通话使用状况研究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毛润民 |
内蒙古自治区一二类城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王金珊 |
斯诺觉醒的起点 |
新闻春秋 |
2006年8月 |
王志民 |
《鸿印书痕》序 |
鸿印书痕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乌琼芳 |
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报纸用语失范情况调查报告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乌琼芳 |
从媒体用语失范看媒介社会责任 |
新时期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研究 |
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周凤玲 |
释《说文解字·雨部》字及其中的自然现象 |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
2006年第10期 |
郭培筠 |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年第12期 |
李 丽 |
浅论中学文言文教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年第12期 |
林 晨 |
语文教育硕士整体优化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年第12期 |
毛润民 |
试论现代汉语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12期 |
王艳凤 |
高中语文教材中西方现代派作品解读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年第12期 |
王志强 |
教师和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年第12期 |
闫 艳 |
说“醍醐” |
汉语史研究集刊 |
2006年第12期 |
李 丽 |
论《虚字说》之不足 |
语文学刊 |
2006年第17期 |
万 奇 |
《文心雕龙·诠赋》辨疑 |
语文学刊 |
2006年第17期 |
周凤玲 |
释金木水火土 |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
2006年第18卷 |
郭亚明 |
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1期 |
李 秀 |
认知语境与隐喻表达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1期 |
任晓燕 |
唯理倾向的古典主义文艺创作论――贺拉斯文艺创作思想探微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年第1期 |
任晓燕 |
论荒诞派文学的审美特征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06年第1期 |
任晓燕 |
马利坦关于艺术辩证法成因的深度阐释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6年第1期 |
任晓燕 |
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艺术观评析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2006年第1期 |
任晓燕 |
文艺创造精神活动的深层观照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6年第1期 |
王志强 |
阅读教学哲学解释学理论的构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年第1期 |
乌琼芳 |
“腹中”的少年儿童——斯诺报告文学写作中价值原则的鲜明体现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年第1期 |
徐新民 |
主题到底能否先行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1期 |
徐新民 |
定格艺术与写作教学 |
文学教育 |
2006年第1期 |
郭剑敏 |
后革命时代对“红色经典”的解码式阅读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2期 |
郭亚明 |
评《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2期 |
刘 伟 |
唐人小说青楼女子悲剧命运摭言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6年第2期 |
刘绪才 |
内蒙古自治区2001-2005年汉语中篇小说解读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6年第2期 |
王志强 |
蒙汉双语教学现行初中汉语文教材评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年第2期 |
乌琼芳 |
李金发诗歌的荒诞意象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2期 |
徐雪梅 |
杜甫题画山水诗管见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6年第2期 |
闫 艳 |
古代“香囊”的形制及其文化意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2期 |
张子程 |
论兴的现代美学价值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6年第2期 |
周凤玲 |
“干支”考 |
汉字文化 |
2006年第2期 |
林 晨 |
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动力,推动改革,深化管理,建设新型河套大学 |
河套大学学报 |
2006年第3期 |
徐新民 |
千年文心稿 今向童子言 |
语文学刊 |
2006年第3期 |
徐雪梅 |
试论王维的道家思想 |
语文学刊 |
2006年第3期 |
张子程 |
中国古代文人的“寻兴”途径及其美学意义 |
集美大学学报 |
2006年第3期 |
石海光 |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论的本土性终结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年第4期 |
王志强 |
汉民族性别称谓的文化意蕴 |
汉字文化 |
2006年第4期 |
徐新民 |
试论电视文字稿本材料的选择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年第4期 |
张丽华 |
论“宋无诗”说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6年第4期 |
张丽华 |
论沈德潜的宗唐诗学观 |
苏州大学学报 |
2006年第4期 |
张子程 |
生态文明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转进问题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06年第4期 |
张子程 |
从类特质出发建构中国现代美学——关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美学何以成为可能的几点思考 |
阴山学刊 |
2006年第4期 |
周凤玲 |
《说文解字》反映出的太阳运行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6年第4期 |
郭剑敏 |
共和国初期打造红色记忆的传播策略与阐释机制 |
理论与创作 |
2006年第5期 |
姜泽阳 |
柏拉图诗学中的几个问题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5期 |
万 奇 |
《文心雕龙·明诗》辨疑 |
语文学刊 |
2006年第5期 |
张子程 |
登高;游历;饮酒——论“寻兴”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形而上精神境界的美学追求 |
辽宁工学院学报 |
2006年第5期 |
毛润民 |
什么是现代汉语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6期 |
郭剑敏 |
红色记忆文学修改本现象的符码意义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6期 |
郭秀琴 |
生存悲剧的荒凉书写——评萧红笔下弱势群体的不幸命运 |
教育学与教学管理 |
2006年第6期 |
胡素莲 |
狄恩莫里亚蒂对其真我的探寻 |
语文学刊 |
2006年第6期 |
李剑冲 |
《汉语大词典》在介词书证方面存在的问题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6年第6期 |
李剑冲 |
汉蒙语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6期 |
索俊才 |
论《中原音韵》的戏曲理论批评 |
教育研究与探索 |
2006年第6期 |
周凤玲 |
《说文解字》反映出的月相变化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6年第6期 |
郭亚明 |
论张欣小说的叙述选择及其文化意味 |
学术研究 |
2006年第7期 |
郭亚明 |
都市中的精神飞翔——论张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中国科学学报 |
2006年第8期 |
王志强 |
蒙汉双语教学初中汉语文教材的重构依据和指向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年第8期 |
麻彩霞 |
音节语素化现象分析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06年第9期 |
徐新民 |
《永远的蝴蝶》的定格技法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6年第9期 |
郭培筠 |
草原文化与内蒙古影视文化产业 |
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论丛 |
200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阚小琴 |
内蒙古文学批评者本体角色意识论析 |
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论丛 |
200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郭剑敏 |
主体资格的认定与文学话语权的分配 ——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生态环境的反思 |
“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与人文阐释 |
200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
刘文斌 |
全球化 中国文化 马列文论 |
《马列文论研究》第24集 |
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
陆有富 |
“昆仑奴”得名考略 |
语文学刊 |
2007年S1期 |
郭培筠 |
英雄史诗的深情吟唱—— 《超克图纳仁文集·电影剧本卷》评论 |
草原 |
2007年第10期 |
李子广 |
昭君怨曲 敕勒歌风:说清人的两首试帖诗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11期 |
王金珊 |
电视“平民化”探析 |
前沿 |
2007年第11期 |
张冰月 |
萨福诗歌的深度魅力与文化叙事智慧——萨福论之一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13期 |
张冰月 |
萨福,永生于我们无穷欲望的叙事文本——萨福论之二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11期 |
麻彩霞 |
再论现代汉语“形+宾”现象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12期 |
麻彩霞 |
高校蒙汉“双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12期 |
王金珊 |
走出电视民生新闻的误区 |
前沿 |
2007年第12期 |
王金珊 |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现状与授课方式探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年第12期 |
麻彩霞 |
现代汉语副词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18期 |
付希亮 |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考 |
邯郸学院学报 |
2007年第1期 |
郭亚明 |
经典的解构与重建——试论鲁迅作品的教学改革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年第1期 |
郭亚明 |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与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年第1期 |
郭亚明 |
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叙事视角选择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年第1期 |
郭亚明 |
挣扎在自然与文明之间――蒙古族作家郭雪波与劳伦斯小说中自然观之比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1期 |
乌琼芳 |
论时政新闻的特点及写作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1期 |
王金珊 |
杰姆逊第三世界文化思想探析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21期 |
刘文斌 |
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07年第2期 |
付希亮 |
神祗时代和英雄时代的希腊社会 |
理论界 |
2007年第2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的《古诗》批评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2期 |
郭秀琴 |
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年第2期 |
李 秀 |
试论语境含义的嬗变 |
汉字文化 |
2007年第2期 |
任晓彤 |
浅析《说文解字》所收方言词的地理层次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4期 |
任晓燕 |
试析马利坦的文学创作二元论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7年第2期 |
王志强 |
蒙古族学校初中汉语教材编写的全新框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年第2期 |
乌琼芳 |
论李金发诗歌创作的社会情绪化特点 ——由“热血青年”到追求“荒诞”的创作心理剖析 |
阴山学刊 |
2007年第2期 |
闫 艳 |
端午节俗探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2期 |
付希亮 |
先秦时期华夏各部族各有各的上帝吗?——论20世纪先秦上帝研究的误区 |
理论月刊 |
2007年第3期 |
李 丽 |
论《虚字说》的理论价值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年第3期 |
王金珊 |
百舸争流 不进则退 ——从电视节目本土化谈地方电视传媒的生存之道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年第3期 |
乌琼芳 |
来自社会前沿的深刻报告——评报告文学《最后的堡垒》 |
前沿 |
2007年第3期 |
乌琼芳 |
试析新闻定义的“本位观”及“过程性”问题 ——对陆定一、范长江、宁树藩观点的再商榷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年第3期 |
周凤玲 |
释“四象二八宿”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3期 |
阚小琴 |
自然真诚 别有其味——读《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年第4期 |
李子广 |
李白诗论疑难破解:纪晓岚《赋得绮丽不足珍》的诗学解读价值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年第4期 |
王金珊 |
严复:先进的中国人?时代的落伍者?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4期 |
张子程 |
论实践的美学之维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07年第4期 |
郭秀琴 |
论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5期 |
郭秀琴 |
萧红、迟子建乡土意识之比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5期 |
李 丽 |
论《汉语大字典》引用《说文解字》解析本义的方式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07年第5期 |
李 丽 |
论袁仁林对虚词的见解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5期 |
麻彩霞 |
现代汉语副名结构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5期 |
乌琼芳 |
高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四级培养模式研究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5期 |
乌琼芳 |
论李金发现代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传统思维特点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5期 |
张子程 |
论原生态自然美及其价值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7年第5期 |
郭剑敏 |
革命浪漫主义之于“红色经典”的叙事意义 |
戏剧丛刊 |
2007年第6期 |
李 丽 |
《虚字说》诸“辞”训释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7年第6期 |
陆有富 |
张先词的主体情感介入和感事纪实性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6期 |
陆有富 |
柳宗元永州诗文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6期 |
陆有富 |
论李贺诗歌中的“纪梦诗”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6期 |
李 丽 |
浅谈虚词训释术语的发展演变 |
语文学刊 |
2007年第9期 |
秦瑞玭 |
情感之光的探索与体验——学生与作家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
当代教育研究与探索 |
2007年第9期 |
刘文斌 |
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收获——评《草原文化研究丛书》 |
人民日报 |
2007年11月8日 |
刘文斌 |
繁荣民族艺术之路的有益探索——评宋生贵的《继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 |
中国艺术报 |
2007年11月30日 |
刘文斌 |
开拓历史小说的艺术空间——评系列长篇小说《鲜卑时代》 |
人民日报 |
2007年12月27日 |
毛润民 |
现代汉语紧缩句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7年第S1期 |
王俊义 |
《静静的大运河》简评 |
内蒙古日报 |
2008年11月18日 |
郭亚明 |
论新时期内蒙古小说创作的生态美学意蕴 |
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论丛 |
2008年12月第4辑 |
阚小琴 |
草原故事的深情讲述和审美沉思 |
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论丛 |
2008年12月第4辑 |
阚小琴 |
草原画卷的多情描绘和审美超越 |
草原文化说文学艺术论丛 |
2008年12月第4辑 |
李子广 |
八股文破题佳话与蒙学语文教育 |
科举学论丛 |
2008年12月第4辑 |
万 奇 |
《阿尔斯楞的眼睛——闲情集》序 |
阿尔斯楞的眼睛——闲情集 |
200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张丽华 |
唐宋诗之争与文变观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2008年8月 |
周凤玲 |
内蒙古西部区农村方言丧葬词反映出的丧葬文化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08年第10期 |
王金珊 |
再谈韩剧的成功之道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08年第11期 |
周凤玲 |
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8年第11期 |
付希亮 |
甘之战探索 |
理论月刊 |
2008年第12期 |
郭培筠 |
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与文化资本的转化生成——影视传媒在草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中的作用 |
艺术评论 |
2008年第12期 |
王志强 |
蒙古族学校初中汉语文教材的个性重构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08年第12期 |
周凤玲 |
基于对蒙古留学生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8年第12期 |
麻彩霞 |
名词、形容词的活用与名词、形容词的超常搭配 |
语文学刊 |
2008年第17期 |
王艳凤 |
生态视野下的《老人与海》 |
语文学刊 |
2008年第18期 |
郭剑敏 |
文学与叙事之维的历史存在——论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1期 |
郭剑敏 |
“十七年”文学写作方式的“一体化”特征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年第1期 |
郭秀琴 |
萧红、迟子建儿童叙述视角之比较 |
阴山学刊 |
2008年第1期 |
李瑞春 |
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知觉理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1期 |
麻彩霞 |
古今汉语词类活用比较 |
汉字文化 |
2008年第1期 |
秦瑞玭 |
从“仁”和“兼爱”的差异看儒显墨微现象 |
语文学刊 |
2008年第1期 |
任晓燕 |
马利坦灵感论批判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1期 |
万 奇 |
汉语书信写作模式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年第1期 |
张丽华 |
易顺鼎山水诗论略 |
江苏大学学报 |
2008年第1期 |
张子程 |
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8年第1期 |
张子程 |
全国第四届生态美学会议综述 |
哲学动态 |
2008年第1期 |
周凤玲 |
包头汉语方言语音之特点 |
语文学刊 |
2008年第22期 |
王金珊 |
追寻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语文学刊 |
2008年第23期 |
刘文斌 |
披沙拣金 激浊扬清---云德文艺理论与批评 |
文艺争鸣 |
2008年第2期 |
李子广 |
围炉把卷 心暖如春:巴特尔先生《人生有味是书香》读后 |
草原 |
2008年第2期 |
石海光 |
“胸襟”——《原诗》理论体系建构之核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2期 |
王志强 |
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原理看阅读的本质 |
语文学刊 |
2008年第2期 |
王志强 |
阅读教学中语义判别能力的培养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8年第2期 |
乌琼芳 |
电视新闻语言规范化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活的影响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08年第2期 |
刘文斌 |
文学民族精神论 |
文艺理论研究 |
2008年第3期 |
刘 伟 |
罗宗强先生学术思想拾粹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年第3期 |
刘绪才 |
师范院校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3期 |
麻彩霞 |
多维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年第3期 |
张子程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美学维度解读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08年第3期 |
周凤玲 |
内蒙古西部区农村方言婚俗词反映出婚俗文化 |
汉字文化 |
2008年第3期 |
李 丽 |
简述《虚字说》的成书与体例 |
辞书研究 |
2008年第4期 |
麻彩霞 |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几点建议 |
前沿 |
2008年第4期 |
王志强 |
蒙古族高级中学现行汉语教材及教参问题举隅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8年第4期 |
章 也 |
甲骨文“龙”字形体源于龙星说质疑 |
汉字文化 |
2008年第4期 |
刘文斌 |
让文艺批评的声音更响亮 |
文艺报 |
2008年5月8日 |
麻彩霞 |
论“被”的语法化机制 |
汉字文化 |
2008年第5期 |
陶 铖 |
略论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文化建构 |
语文学刊 |
2008年第5期 |
王金珊 |
早期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文明的构建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8年第5期 |
王志强 |
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思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8年第5期 |
闫 艳 |
“钺”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5期 |
张子程 |
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构的人文学意义 |
江汉论坛 |
2008年第5期 |
张子程 |
兴而致情,情生诗歌——论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创作主张 |
阴山学刊 |
2008年第5期 |
章 也 |
《经传释词》笺注·“■以已”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5期 |
周凤玲 |
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年第5期 |
周凤玲 |
浅谈对蒙古留学生进行语音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8年第5期 |
郭亚明 |
存在与超越——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变化看改革开放30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6期 |
郭亚明 |
时间之伤与个体存在的焦虑 ——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情爱主题的悲剧意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6期 |
阚小琴 |
1978年以来内蒙古文学批评的努力和发展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6期 |
刘 伟 |
试论谏诤精神对唐代文学写实倾向的影响 |
南开大学学报 |
2008年第6期 |
刘绪才 |
张炜小说节奏美学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6期 |
万 奇 |
文心雕龙学在内蒙古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8年第6期 |
王金珊 |
中国近代报刊的先声 ——谈传教士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影响力 |
科学管理研究 |
2008年第6期 |
王志强 |
阅读教学:注重融合,实现对话 |
中国民族教育 |
2008年第7期 |
刘绪才 |
论台湾作家马森小说人物的“孤绝”心态 |
语文学刊 |
2008年第9期 |
周凤玲 |
谈对非汉字圈学生的汉字教学 |
成都大学学报 |
2008年第9期 |
刘文斌 |
马列文论三十年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年第11期 |
刘绪才 |
田汉戏曲创作的开放性品格及当下性意义 |
兰州学刊 |
2008年第S1期 |
王金珊 |
彻头彻尾的新闻人——王芸生(下) |
新闻论坛 |
2009年第4期 |
郭培筠 |
优美的心灵之舞 |
文艺报 |
2009年11月10日 |
阚小琴 |
生命长河中一束爱的浪花——散文集《大爱无疆 四季的祝福》读后 |
内蒙古日报 |
2009年12月1日 |
郭培筠 |
历史、文化、审美的和谐乐章 |
文艺报 |
2009年12月5日 |
李剑冲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及内涵 |
韩国中国学论丛第二十七辑 |
2009年6月 |
闫 艳 |
释“蹶张” |
汉语史研究集刊 |
2009年6月 |
付希亮 |
“以人占天”和“以天占人”——浅论春秋时代存在的两种哲学倾向 |
《春秋左传研究——2008〈春秋〉〈左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9年7月 |
江 鸿 |
本多胜一的新闻采写思想分析 |
新闻传播 |
2009年第10期 |
任晓彤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复音虚词标注指瑕 |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
2009年第10期 |
吴玉英,刘文斌 |
陈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杰出探索者 |
高校理论战线 |
2009年第11期 |
张丽杰 |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对当今女子教育的启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9年第11期 |
郭培筠 |
优美的心灵之舞——评舒正的散文 |
草原 |
2009年第12期 |
乌琼芳 |
内蒙古地区媒介多元化发展当重影响力基石 |
新闻论坛 |
2009年第12期 |
周凤玲 |
郭锡良《古代汉语》用字现象标注指瑕 |
时代文学(理论版) |
2009年第12期 |
张丽杰 |
《玉堂春》剧目源流考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19期 |
刘文斌 |
鲜卑时代的艺术再现——评系列长篇小说《鲜卑时代》 |
民族文学研究 |
2009年第1期 |
付希亮 |
中国禅让制度是母系社会高辛女皇择婿制度 |
理论界 |
2009年第1期 |
李 丽 |
论《虚字说》对虚词的研究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9年第1期 |
麻彩霞 |
新时期现代汉语动词次范畴研究综述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1期 |
麻彩霞 |
现代汉语实词新用法研究概说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1期 |
麻彩霞 |
内蒙古自治区部分行业推广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前沿 |
2009年第1期 |
麻彩霞 |
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述评 |
汉字文化 |
2009年第1期 |
任晓彤 |
元代汉语中的语气词“者”、“著(着)”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1期 |
任晓彤 |
从文献的使用看“哩”的出现年代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9年第1期 |
王艳凤 |
论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原始审美特质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9年第1期 |
徐新民 |
铁肩辣手邵飘萍(上) |
新闻论坛 |
2009年第1期 |
周凤玲 |
《汉语大字典》古今字标识指瑕 |
汉字文化 |
2009年第1期 |
李 丽 |
论袁仁林训释虚词的方法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2期 |
刘文斌 |
关于马列文论的教学、研究及其它——刘文斌先生访谈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09年第2期 |
阚小琴 |
文心路上坚实而深情的足迹——评王志彬先生论文集《回眸文心路》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2期 |
李 丽 |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构词理据研究 |
汉字文化 |
2009年第2期 |
刘 伟 |
论辛弃疾词的屈骚情结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9年第2期 |
刘 伟 |
庄子生命美学思想摭言 |
集宁师专学报 |
2009年第2期 |
陆有富 |
文廷式词学思想探论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9年第2期 |
陆有富 |
临桂之外 卓然一家——文廷式词论抉微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9年第2期 |
石海光 |
元明清三代之《文心雕龙》序跋文论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2期 |
万 奇 |
《文心雕龙》之书名、框架 和性质今辨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2期 |
王金珊 |
彻头彻尾的新闻人——王芸生(上) |
新闻论坛 |
2009年第2期 |
王俊义 |
采访人生的行者——萧乾(上) |
新闻论坛 |
2009年第2期 |
王志强 |
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9年第2期 |
徐新民 |
铁肩辣手邵飘萍(下) |
新闻论坛 |
2009年第2期 |
张丽华 |
清代闺秀诗话笔谈:《闽川闺秀诗话》前言 |
苏州大学学报 |
2009年第2期 |
张子程 |
自然生态美三种形态的划分及理论意义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9年第2期 |
周凤玲 |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之我见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9年第2期 |
周凤玲 |
释“年”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2009年第2期 |
周凤玲 |
《汉语大字典》本义注释指瑕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2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学术视域下的《诗经》艺术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9年第3期 |
胡素莲 |
重读《哈姆雷特》之现象与本质主题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3期 |
李 丽 |
论中国古代玉文化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3期 |
石海光 |
胸襟以为基与文以气为主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9年第3期 |
王俊义 |
萧乾:用文学笔法写新闻特写 |
采写编 |
2009年第3期 |
周凤玲 |
释“日”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3期 |
周凤玲 |
试论内蒙古西部区方言中的詈词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9年第3期 |
黄丽娜 |
韦尔蒂小说《巡回推销员之死》中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4期 |
李 丽 |
虚词“与”的义项分析 |
汉字文化 |
2009年第4期 |
刘 伟 |
苏轼佛禅诗的审美意蕴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9年第4期 |
王金珊 |
彻头彻尾的新闻人——王芸生(下) |
新闻论坛 |
2009年第4期 |
王俊义 |
采访人生的行者——萧乾(下) |
新闻论坛 |
2009年第4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的《春秋》经、传批评 |
苏州大学学报 |
2009年第5期 |
郭培筠 |
建国60年内蒙古影视创作的展望与历史回顾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5期 |
李 丽 |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难点及策略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9年第5期 |
刘 伟 |
唐代禅宗生命美学探析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9年第5期 |
麻彩霞 |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读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5期 |
任晓彤 |
对高校蒙汉“双语”专业古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9年第5期 |
张丽杰 |
张岱《自为墓志铭》情感底蕴的再思考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5期 |
张子程 |
论自然生态美之内涵及其表现 |
美与时代 |
2009年第5期 |
周凤玲 |
内蒙古包头汉语方言语气词及其运用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5期 |
刘文斌 |
严昭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述论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09年第5期 |
刘文斌 |
传奇驼道的多彩画卷——评长篇小说《驼村》 |
草原 |
2009年5期 |
李 丽 |
论《虚字说》的独特训释术语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9年第6期 |
李 秀 |
试论内蒙古地区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 |
前沿 |
2009年第6期 |
刘 伟 |
唐代文论中生命化批评的人文意蕴 |
文学遗产 |
2009年第6期 |
任晓彤 |
也说语气词“呢”的形成和发展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09年第2期 |
陶 铖 |
试论荷马史诗与《格萨尔》的魔幻美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6期 |
王艳凤 |
从史诗作品透视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审美建构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09年第6期 |
刘文斌 |
体系·精神·方法——陆梅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 第1期 |
2009年6月中央编译出版社 |
胡素莲 |
跨越时空的怀疑论视角——多恩与艾略特诗作之比较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7期 |
黄丽娜 |
哈姆雷特,具有人文精神的高贵骑士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7期 |
郭培筠 |
内蒙古影视业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
草原 |
2009年第8期 |
陆有富 |
从文廷式一首论词诗看其对常州词派的批评 |
语文学刊 |
2009年第8期 |
郭亚明 |
意义的追问—— 论 《士兵突击》及康洪雷执导电视剧的主题叙事 |
科学时代 |
2009年第9期 |
阚小琴 |
“和谐”是美的至高境界——河套文化基本精神的历史内涵与当代阐释 |
河套文化论文集(五) |
2010年10月 |
刘 伟 |
生命之美——唐代文学特质新范式刍议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 |
2010年10月 |
阚小琴 |
失落草原文明的祭奠之歌——读里快先生长篇小说《狗祭》 |
里快文学作品评论集 草原小说卷一 |
2010年11月 |
毛润民 |
内蒙古方言研究之东西部方言语音和构词法的共性研究 |
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 |
2010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乌琼芳 |
论新闻媒体语言规范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
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 |
2010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乌琼芳 |
论电视新闻播报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活协调性的影响 |
内蒙古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 |
2010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宋彩霞 |
享誉世界的新闻报业巨人——沃尔特•李普曼 |
中外名记者及其新闻风格 |
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万 奇 |
《文心雕龙》之书名、框架和性质今辨 |
诠释、比较与建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0年5月 |
江 鸿 |
民族地区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 |
2010年7月 |
张子程 |
论东方民族之植物美学观 |
2010年东方美学与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0年7月 |
阚小琴 |
《大爱无声》是一本值得欣赏的好书 |
内蒙古日报 |
2010年8月6日 |
乌琼芳 |
让党的理论和政策的阳光洒满大地 |
实践(思想理论版) |
2010年11、12合刊 |
王俊义 |
电视广告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分析 |
作家杂志 |
2010年第10期 |
乌琼芳 |
草原的盛世 文化的约会 |
实践(思想理论版) |
2010年第10期 |
郭培筠 |
从民族情愫到人文关怀——浅析哈斯朝鲁的电影创作 |
语文学刊 |
2010年第11期 |
任晓彤 |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刍议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0年第11期 |
王俊义 |
论鲁迅小说《理水》的荒诞技巧 |
名作欣赏 |
2010年第11期 |
张丽华 |
论“扬唐抑宋”者对诗歌本质认知的偏差 |
语文学刊 |
2010年第14期 |
王金珊 |
吴元迈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辨证 |
新华文摘 |
2010年第17期 |
江 鸿 |
时务报在维新报刊中的角色分析 |
新闻窗 |
2010年第1期 |
江 鸿 |
时务报在维新报刊中的“推销员”角色分析 |
大众文艺 |
2010年第1期 |
李 秀 |
试论内蒙古汉族与少数民族和谐语言的构建 |
前沿 |
2010年第1期 |
陆有富 |
杜诗中的史官文化因素探析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10年第1期 |
任晓彤 |
规范标牌用字,建设和谐首府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10年第1期 |
任晓彤 |
论语言学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10年第1期 |
王俊义 |
二战中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特写作家——萧乾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0年第1期 |
王艳凤 |
论川端康成散文创作的生态审美意识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10年第1期 |
张子程 |
中国古典山水园林之生态美 |
阴山学刊 |
2010年第1期 |
任晓彤 |
古本《老乞大》词语释义四则 |
语文学刊 |
2010年第10期 |
郭培筠 |
生命意识的诗性张扬——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评析 |
内蒙古艺术 |
2010年第2期 |
刘文斌 |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形成及演进 |
中国文学研究 |
2010年第2期 |
李 秀 |
试论普通话高元音[i][ ][ ]在音位上的分合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10年第2期 |
李子广 |
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0年第2期 |
刘 伟 |
论苏轼禅意诗的当代价值 |
天津大学学报 |
2010年第2期 |
陆有富 |
陈澧词学观探论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10年第2期 |
王金珊 |
严复与“国闻报” |
新闻爱好者 |
2010年第2期 |
闫 艳 |
释“辇”“舆”及其他 |
艺术百家 |
2010年第2期 |
李 丽 |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
2010年第34期 |
郭培筠 |
《狗祭》:别致的叙事结构及其审美效果 |
草原 |
2010年第3期 |
江 鸿 |
浅析群体传播在高校网络游戏玩家中的表现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0年第3期 |
江 鸿 |
老调常弹亦出新——重温普利策的新闻传播思想 |
新闻爱好者 |
2010年第3期 |
陆有富 |
论花间与苏辛对文廷式词学思想之影响——文廷式词学渊源探论之一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0年第3期 |
陆有富 |
文廷式词学年稿初编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10年第3期 |
秦瑞玭 |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之整合 |
中国科学学报 |
2010年第3期 |
任晓彤 |
《元曲选》中的语气词“呀”及其相关问题 |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
2010年第1期 |
王金珊 |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报业巨子——王芸生 |
中外名记者及其新闻风格 |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
王金珊,刘文斌 |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向前推进--吴元迈文艺理论研究论析 |
高校理论战线 |
2010年第3期 |
王俊义 |
运河无声 岁月有痕——试论《静静的大运河》叙述手法的创新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10年第3期 |
乌琼芳 |
当前报纸编辑的角色特征 |
新闻爱好者 |
2010年第3期 |
刘文斌 |
努力维护文学的正确价值导向——艾斐的文艺理论与批评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10年第4期 |
阚小琴 |
点燃北方草原历史上那颗爱的星星 ——柴世梅、安心《柔然公主》有感 |
鹿鸣 |
2010年第4期 |
任晓彤 |
释“於”——兼谈虚词词典的义项排列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10年第4期 |
王俊义 |
论二人台艺术的开发和传播 |
新闻爱好者 |
2010年第4期 |
王俊义 |
《内蒙古晨报》首府地区受众读报满意度问卷调查 |
新闻论坛 |
2010年第4期 |
王俊义 |
《北方新报》首府地区受众阅读行为的抽样调查 |
新闻论坛 |
2010年第4期 |
乌琼芳 |
以加强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设计深化报纸影响力新闻论坛 |
新闻论坛 |
2010年第4期 |
乌琼芳 |
报告文学《东方哈达》的传播感染力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0年第4期 |
张子程 |
论书法的气韵美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10年第4期 |
刘 伟 |
苏轼禅意诗审美内涵抉要 |
南开学报 |
2010年第5期 |
宋彩霞 |
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 |
语文学刊 |
2010年第5期 |
王俊义 |
《内蒙古晨报》新闻容量调查 |
语文学刊 |
2010年第5期 |
刘文斌 |
坚持辩证法,发展文艺学——蒋孔阳的文艺理论研究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0年第5期 |
阚小琴 |
学术领域一股清新的风——吴炫否定主义理论及其实验述评 |
当代文坛 |
2010年第6期 |
李 丽 |
《汉语大字典》引《说文解字》释义方式及失误之商榷 |
汉字文化 |
2010年第6期 |
刘 伟 |
从《晚学集》蠡观罗宗强先生学术境界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6期 |
陆有富 |
论文廷式对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批评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10年第6期 |
宋彩霞 |
首府都市类报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
新闻论坛 |
2010年第6期 |
王俊义 |
草原民族文化的镜像传达——论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民俗色彩 |
电影文学 |
2010年第6期 |
王俊义 |
草原传统文化内涵的影像表达——蒙古族题材影视中常见母题探析 |
大家 |
2010年第6期 |
乌琼芳 |
论新闻媒体的语言规范状况对构建和谐语言环境的影响 |
语文学刊 |
2010年第6期 |
张丽华 |
《文心雕龙·章句》辨疑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10年第6期 |
任晓彤 |
释“用”——兼谈几部权威工具书对其义项的失收 |
汉字文化 |
2010年第6期 |
郭培筠 |
影视传媒在草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中的作用 |
实践 |
2010年第8期 |
李子广 |
文字考订与审美鉴赏的两歧——俞樾书《枫桥夜泊》诗碑评议 |
赤峰学院学报 |
2010年第8期 |
王俊义 |
人生与艺术的平衡与交汇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
2010年第8期 |
乌琼芳 |
再现、延伸、互动与一体化 |
新闻论坛 |
2010年第8期 |
周凤玲 |
高中《语文》文言文用字现象标注指瑕 |
当代教育科学 |
2010年第8期 |
刘文斌 |
温故知新 继往开来 |
人民日报 |
2010年9月17日 |
江 鸿 |
浅析文化背景在广告中的作用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0年第9期 |
徐新民 |
中学生作文训练案例研究 |
语文学刊 |
2010年第9期 |
张冰月 |
巅峰上的绝境和极限深渊中的天堂——堂吉诃德悲剧性的复杂内蕴与积极价值 |
语文学刊 |
2010年第9期 |
刘文斌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冯宪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4辑 |
2010年12月中央编译出版社 |
徐雪梅 |
《红楼梦》韩国接受概述 |
韩国《中国学论丛》第三十四辑 |
2011年12月 |
刘文斌 |
破解文艺学的“司芬克斯之谜”——谭好哲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研究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4卷第2期 |
2011年9月中央编译出版社 |
高林广 |
“立体”和“剬范”:《文心雕龙》“三礼”批评的意义旨归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11年第6期 |
胡素莲 |
强者的较量—对《哈姆雷特》的另类解读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11年第6期 |
刘 伟 |
盛唐气象中的生命美学精神 |
“跨文化、跨语言”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8月 |
刘 伟 |
苏轼禅意诗审美内涵 |
第十二届苏轼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2011年8月 |
乌琼芳 |
以提升媒体传播力加强舆论引导——兼谈“走转改”活动中内蒙古地区新闻媒体传播力建设思考 |
新闻论坛 |
2011年第10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的《老》《庄》批评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1年第1期 |
王金珊 |
梁启超与报章文体 |
新闻爱好者 |
2011年第1期 |
李 丽 |
“教师口语”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1年第3期 |
李 丽 |
略论中学文言文教学 |
汉字文化 |
2011年第3期 |
乌琼芳 |
“传者多源化”对传播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建设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11年第3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的《尚书》批评 |
山西师大学报 |
2011年第4期 |
刘 伟 |
刘知几《史通》中的生命美学思想抉要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11年第4期 |
毛润民 |
内蒙古东西部方言语音、词法求同研究 |
汉字文化 |
2011年第4期 |
陶 铖 |
荷马史诗与《格萨尔》艺术比较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11年第4期 |
张冰月 |
在语言的魔幻中通达智慧的澄明——瓦雷里的诗学贡献 |
语文学刊 |
2011年第4期 |
毛润民 |
内蒙古东西部方言语音、词法求同研究 |
汉字文化 |
2011年第4期 |
宋彩霞 |
内蒙古网络民意表达现状分析 |
新闻爱好者 |
2011年第6期 |
王俊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二人台艺术的生存和传承 |
前沿 |
2011年第6期 |
王艳凤 |
被男性英雄世界边缘化的女人 |
betway精英版 学报 |
2011年第6期 |
乌琼芳 |
民族地区新闻媒体传播力提升的空间 |
新闻爱好者 |
2011年第6期 |
江 鸿 |
《经济学人》的能源报道如何做出深度 |
中国记者·新能源报道增刊 |
2011年第9期 |
任晓彤 |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音韵教学探索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1年第9期 |
刘文斌 |
深挚赤子情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8日 |
刘文斌 |
耿耿董狐笔,殷殷赤子心 |
文艺评论 |
2011年11期 |
张 钧 |
中学语文教师对专业知识重要性评价的研究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1年第12期 |
万 奇 |
一位书人的爱与梦 |
书的话 |
201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王俊义 |
追寻光明传播爱——简评电影《雪色》 |
内蒙古日报 |
2012年4月30日 |
李瑞春 |
《娇红记》的叙事策略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2年第1期 |
李瑞春 |
论伊玛堪在《赫哲人的婚礼》中的叙事功能 |
电大学刊 |
2012年第1期 |
刘 伟 |
唐代文学特质新范式刍议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2年第1期 |
刘文斌 |
独立思考,勇敢探索——朱立元的文艺理论研究 |
中国文学研究 |
2012年第2期 |
高林广 |
浅论《文心雕龙》对《汉书》的引叙与借鉴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12年第2期 |
江 鸿 |
《时务报》人际发行模式研究 |
当代传播 |
2012年第2期 |
王艳凤 |
人类生存的诗性智慧——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生态思想探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12年第2期 |
张 钧 |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语料库的设计研究 |
电大学刊 |
2012年第2期 |
任晓彤 |
释“由”“犹”“攸”——谈“因声求义”方法在虚词研究中的运用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12年第4期 |
刘文斌 |
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创新——马龙潜的主客体结构论文艺观研究 |
湖南社会科学 |
2012年第4期 |
王金珊 |
浅析成舍我与他的报纸副刊 |
前沿 |
2012年第3期 |
高林广 |
《文心雕龙》之《韩非子》批评辨析 |
暨南学报 |
2012年第5期 |
刘文斌 |
精心构建社会主义文艺学体系——张炯的文艺理论研究 |
高校理论战线 |
2012年第5期 |
高林广 |
通灵感物,写神喻意——马融《长笛赋》艺术旨趣管窥 |
名作欣赏 |
2012年中旬6期 |
万 奇 |
序:青灯·故纸·美文 |
书本草 |
201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万 奇 |
原野的诗化追求与蒙古情结 |
内蒙古晨报 |
2012年7月5日 |
乌琼芳 |
新闻专业案例教学法之原创性案例探析 |
betway精英版 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2年第7期 |
|
|
|
|
|
|
|
|